孕婦不可不慎防熱傷害(上)
臺灣每年因中暑等熱急症兒到急診就醫的民眾,多達1,500人,也因為地處亞熱帶,臺灣夏季是熱傷害的好發季節,孕媽咪不可不慎!

人體體溫的調節機制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屬於恆溫動物,由位於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來控制體溫的恆定,藉著身體內部熱量的產生與熱量散失於環境來達到平衡,維持體溫在攝氏37度,也就是核心體溫的溫度。人體與環境之間,熱量與交換常藉著輻射、蒸發、傳導、和對流來完成。在極端的溫度變化下,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也可能失敗。
 
4 TIPS!人體體溫為何會升高?
儘管人體體溫少有波動,但仍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導致體內熱量增加,造成體溫升高,分述如下:
 
1.微生物感染:為了抵抗入侵的微生物(細菌、濾過性病毒、寄生蟲等),體內的免疫系統會引起發燒反應。
 
2.新陳代謝速率的增加: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因新陳代謝機能旺盛,體內所產生的熱量也相對增加。
 
3.劇烈的運動:因為激烈的肌肉活動,導致熱量的蓄積,體溫就會逐漸上升。
 
4.藥物的影響:如抗組織胺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的散失。藉著人體體溫的調控機制,體溫調節中樞會經由神經系統傳達散熱的需求,刺激交感神經,讓皮膚的血管擴張,促進汗腺的分泌,增加排汗,人體有九成的熱能是經由流汗或水份蒸發,把體內的熱散發出去。
 
當然使用冰枕、吹電風扇或冷氣,也可達到降溫的目的,若無法排熱,人體就會遭受熱傷害。
 
不可不慎!熱傷害的分類
人體在高熱的環境下,會因大量的排汗及流失電解質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如下:
 
1.熱暈厥:由於體液的流失,皮膚血管的擴張,使血壓及腦壓下降而昏厥,常發生於長時間劇烈的運動後或在濕熱的環境下,久站不休。患者初期會感到虛脫、口渴、皮膚乾熱發紅、頭暈、眼花,甚至腿軟暈倒、脈搏微弱、血壓下降,但在涼爽的地方平躺休息,補充水份、電解質後即無大礙。
 
2.熱痙攣:當體內液體、電解質存量減少,會導致腹部或肢體的肌肉收縮、抽搐,維持約1到3分鐘,肌肉會壓痛、成塊變硬,體溫呈現正常或稍高。將患者移到涼爽的環境下,給予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並按摩抽筋的肌肉即可緩解,休息2到3天即可復原。
 
3.熱衰竭:在炎熱的環境下,若有長時間的活動,卻沒有足夠的水份、鹽分的攝取,患者會大量盜汗、全身脫水。肛溫超過攝氏37.8度,脈搏加速,並有噁心、嘔吐、肌肉痠痛、頭痛、昏睡、疲累、焦慮、感覺異常、歇斯底里。其治療還是要把患者移至涼爽的地方。在2到4小時內給予足夠的水份(約1到2公升)、鹽分的補充,以生理食鹽水行靜脈滴注最好。
 
4.熱中暑:由於身體控制體溫的中樞神經失調,以致排汗功能異常,根本無法出汗,致使體溫會一直飆高,大腦機能障按,出現核心體溫(測量肛溫)超過攝氏40度。
 
熱中暑可分為「傳統型熱中暑」,多發生於體溫調節機能變差的人如:老年人、廚師、農夫、建築工人居多;另一型為「運動型熱中暑」,多見於熱濕環境下,從事大量活動身體健康的人,如馬拉松長跑者、軍中新兵。熱中暑會使大腦、心血管、肝、腎功能損壞,常併發罹病率及致死率。
 
熱衰竭只是嚴重脫水,體溫略為升高,意識是清醒的;至於熱中暑會出現體溫發燙、嚴重電解質不平衡、血壓降低,進而意識不清。如未及時急救,採取降低體溫(給予冰毯或冰浴)、補充生理食鹽水、甚至緊急洗腎,則容易併發橫紋肌溶解、腎功能受損、意識昏迷等症狀,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大腦、心血管、肝、腎),瀰漫性血管的凝血不全症(DIC)而死亡,死亡率高達七成以上。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