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藥石罔效需切除 久病恐成癌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一名年長婦人腸胃炎日益嚴重,從間斷性腹瀉及便秘到每小時排出鮮血黏液便,幾乎離不開廁所。北市聯合醫院消化內科吳文傑醫師表示,患者最後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一旦藥物治療無效,必須切除大腸;罹此病後二十年,大腸癌發生風險將大增。
 
吳文傑表示,婦人接受貧血及營養相關的血液檢查以及大腸鏡檢。發現嚴重營養不良以及貧血,大腸鏡發現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兆合併嚴重潰瘍遍佈整段大腸,內視鏡及病理報告皆診斷為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指出,這些病兆表面上看來類似腫瘤,其實是潰瘍。
 
由於屬免疫疾病,除了基因,飲食西化等問題,近期研究也指出,壓力、低落情緒及經歷重大事件等都也都可能引起這類病情的惡化。
 
婦人住院期間接受了口服藥物以及類固醇,腹瀉次數已減少為每天一、二次,血便、營養狀態以及貧血的情形也改善,住院兩周後出院至門診追蹤治療,終於可以好好吃飯及出席社交活動。醫師指出,如果藥物控制不了,必須切除大腸。
 
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慢性大腸疾病,病因不明,基因、飲食,生活型態都可能相關,西方國家較常見,但飲食西化後,台灣病例日益增加。
 
醫師建議病患在罹病後八到十二年後開始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癌化徵兆,接受大腸切除。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大腸癌、痔瘡、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消化內科吳文傑醫師表示,只有後者可能發燒,唯一不會造成體重減輕的則是腸躁症。
 
儘管醫師並非以症狀來確診疾病,但從症狀仍可看出些許端倪。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消化內科吳文傑醫師表示,大腸癌、痔瘡、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中,只有與免疫問題有關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單獨導致發燒。而痔瘡,雖與大腸癌都可能有類似體重減輕、血便等症狀,但與大腸問題的基本區別是單獨罹患痔瘡不會導致腹瀉。
 
至於腸躁症,醫師解釋,腹痛、腹瀉或與便秘交替而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表現,但不會讓人變瘦、更不會導致血便或貧血。
 
醫師進一步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如同僵直性脊椎炎一樣是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腸胃道症狀外,也可能併發眼睛、皮膚以及口腔黏膜潰瘍、血管炎或結節,而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則與僵直性脊椎炎類似。治療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控制,並在急性惡化期接受類固醇或生物製劑的治療。
 
醫師表示,約一成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發燒,罹患族群多數分佈在二十至六十歲;大腸癌則多數在五十歲以上;腸躁症多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過去長期血便、腹痛患者,醫師很少懷疑是大腸癌,但近年來偶見年輕個案。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