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冬天才能補! 吃對涼補 幫你排濕補氣
毒辣的陽光與濕氣報到,使人昏沉又濕熱難耐,但吃冰無法消暑解渴,「涼補」怎麼吃才能滋潤夏季疲累的身心?
 
常聽人家說冬天適合進補,但夏天其實也可以吃補。
 
炎炎夏日濕氣重,容易大量出汗與排尿,也常感到食慾差或疲累沉重,中醫認為會耗氣傷陰。
 
中醫常說「暑必夾濕」,濕使人在夏季容易疲憊昏沉。《黃帝內經》提到,春、夏、秋、冬四季有分別對應滋養的五臟,夏、秋兩季之間還有一個「長夏」,大約在七、八月颱風較多的時候,多雨的環境也會形成濕,內外濕邪過多都容易引起脾胃不適,這段期間應吃涼補養脾,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養生健康中心主任喬聖琳說。
 
若把人體想像成一台水車,「濕」就像水車上的青苔,是身體不能利用的廢水、廢物,害水車轉得不順;如果用藥物或食材把它清除,並補充津液,也就是加入能被人體利用的水,水車就能順利運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西醫師劉佳祐這樣比喻。
 
「『補』就是對身體有益,能增加身體機能,適應節氣的變化,」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余雅雯說。
 
不過涼補並不是一味地「補水」而已,中醫在幫患者調理時,還會選擇「補氣」的食物和藥材。
 
劉佳祐說,身體所有的成分都是由氣形成進而推動,氣又分陰陽,像冬季天冷,需用溫補來補足陽氣;夏季天氣熱,身體就像鬧乾旱的稻田,會用清涼滋潤的方式滋補身體的陰液,「氣能夠化成水,還能生津、收攝,讓水保持在體內。」
 
中醫的「涼」並非溫度
 
涼補以益氣、生津、健脾、補陰為原則,多選擇屬性偏涼的藥材和食材。中醫常用的涼補藥材包含薏仁、西洋參、玉竹、百合、茯苓、麥門冬等,嚴重氣虛、一到夏天就大量出汗或容易中暑的人,服用這類中藥可滋陰、祛濕和補氣。
 
食材方面,苦能祛心火,酸能生津、收斂身體的津液,像苦瓜、苦茶、酸梅等都是夏季常用的消暑食材。
 
劉佳祐提到,五汁飲和生脈飲也是夏天常用的解暑飲品。五汁飲是由甘蔗、麥門冬、蓮藕、荸薺與水梨打汁而成,能生津止渴;暑熱重、耗氣、疲倦多汗的人飲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製成的生脈飲後,可益氣生津。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88期】
 
延伸閱讀:
夏季「濕氣」排不出,睡再久也睡不飽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4830
 
跟著天氣養生!「夏天」這樣做不生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716
 
維持好心情,避免吃太濁的食物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8285
 
擊退「冷氣病」 好實踐Tips!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345
 
夏吃「嫩薑」,助消暑、排濕、瘦身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9471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