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 齊心為有機生態村塑願景
國家公園的成立,是為了保存國家特殊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而設。但對於長久以來即俯仰生息於此土地上的原住民與農戶,面對國家公園嚴格的保護法令,經常造成對立與心結。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疇中,就有當年胼手胝足開拓中橫公路後落居於此的榮民形成的聚落,現仍居住於此的多為榮民與原住民通婚後的第二代子弟,他們多沿襲上一代以務農為生。但大量使用農藥與化肥的慣行農法,常與講究保育觀念的國家公園宗旨相悖離。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太管處)五年前開始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希望幫助其中農友轉作有機,選定輔導西寶聚落進行產業轉型之培力計畫,開創了台灣國家公園結合有機輔導進行產業轉型的首例。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有機農業傳遞了一種人與自然尊重和諧的生活態度,創造彼此共存共榮生生不息。不僅提升生產附加價值,更具守護國人健康、並為子孫留下美好的生態與家園的意義。  歷經五年來的努力,慈心基金會投入大量人員及志工,深入聚落協助
在地農友;舉辦了有機生產教育訓練課程,引介相關技術與資源,並媒合有機農產品通路商銷售。進一步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為訴求,協助農友申請綠保標章,並辦理生活產業及社區培力推廣活動、促進發展聚落美麗的景觀與生命力。五年來這項輔導計畫結合有機與生態保育的成功模式,在西寶、洛韶、華祿溪及新白楊地區中,已輔導13戶農民實際參與轉作、9戶通過有機驗證,面積約近10公頃農地,同時也申請加入綠色保育標章驗證,以黃嘴角鴞為保育標的。
 
計畫開端就曾面臨許多挑戰,如何得到居民的信任並打破他們習於慣行農法的觀念,就是不小的挑戰。基金會人員一次次風塵僕僕上山,一開始居民反應冷淡,說明會不是只來小貓二三隻,就是予以吐槽。在說明會中曾大聲反對,嗆聲有機根本不可行的張德輝,終於在完全了解了整個計畫之後,成了配合有機耕作的第一人。張德輝提到他曾至東華大學進修「導覽解說」課程,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永續的觀念也深植心中,他知道西寶由慣行轉有機,要說服大家並不容易,他願意做那隻領頭羊,以身體力行帶動地方的轉型。果然他也逐漸影響了其他人的轉變。農友林麗香提到以前慣行栽種時,清除下來的高麗菜葉送去餵雞,結果雞吃了就死掉,內心感覺很不舒坦,但改種有機後就安心多了。農友秀鳳說,以前種慣行時,都不敢讓孩子在田裡玩;現在改種有機後,田裡就是大人最安心、孩子最開心的遊樂場。對有機栽種充滿希望的還有白丁舒漢,原本就從事無毒農業的他,認為只要解決通路問題,轉作有機並不難。談起轉作有機他其實心中有願景:「務農賣農產品僅能帶來部分的收入,隨著年齡增長,我想法更宏觀,希望西寶成為有機村,帶動生態社區發展,結合國家公園資源,打造有機觀光事業。」

 
位於太管處洛韶山區種植水蜜桃的天使心果園是另一個成功轉型的案例,園主周美華當初因眼見自己父親多年經營慣行農法後到老來因農藥荼毒,導致病痛纏身。他不願步上後塵,種有機需不斷進修,增長各類知識,更加肯定有機農業可以利人利己,她的有機水蜜桃果園裡,有機水蜜桃已結實纍纍,一口咬下,那甜度及香氣都令人讚不絕口。從栽植到能真正收成,她已花了6年心血。除了克服各種病蟲害,最令她頭痛的還是許多不請自來的獼猴,在試過放鞭炮,人為驅趕等法均無效後,果園內目前正試用最新的防猴網罩,期望能保住自己多年心血!
 
晨間暖暖的曦陽灑在錯落有致的西寶田區,一畦畦高麗菜等待收成,西寶的農友們種出的高麗菜有別於一般人對有機高麗菜又小又醜的印象,每一顆碩大而清甜。而讓農民們信心大增的是,改種有機後收益並不比施行慣行農法時差,讓他們更願意投入機耕種的行列,友善守護著上一代胼手胝足開闢的土地,滋養人與萬物。雖然邁入有機農業的過程中,處處充滿挑戰;不時遭逢獼猴呼朋引伴的橫掃結實累累的青椒園,留下滿地青椒鋪蓋田間;或是夜晚山豬成群來襲,在高麗菜或南瓜田中大快朵頤,將待採收的蔬果吃的一乾二淨。更有土壤中的蟲蟲大軍,趁著黑夜悄悄現身,大啖有機甘甜的蔬果,逼著農友晚間還得戴著頭燈,宛若山間螢火蟲般,徹夜抓蟲。然而,正因為轉作有機,太魯閣國家公園與農友在生態與生計逐漸取得平衡,在慈心基金會真誠耐心的陪伴下,大家把臂共行了五年,交織出許多動人心弦的有機佳話。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五年來的陪伴輔導過程中,最令人欣慰的,就是看到農友耕作習慣與內心的轉變,並體會到他們與自然共存共榮的使命感。 

西寶產業轉型的培力計劃,給予了慈心基金會再度實踐有機理念的機會,也開創國家公園與在地居民共同打造四生共融的有機生態村的願景。慈心基金會期許每個人透由實踐有機生活,共同關心健康、關愛大地、關懷生命,讓更多的生命擁有幸福,並攜手共創健康和樂的社會。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