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樣正常嗎?認識6常見症狀 ( 下 )

把握治療黃金期 盡早治療
     髖關節脫臼的幼兒,其症狀表現在:走路比同齡的小孩要晚,走不穩且容易跌倒;有特定一側腳比較不愛活動,或不能用力站,或單側踮著腳尖走路。若出生時就發現有髖關節脫臼,此為治療的黃金時期,只要穿吊帶約3~6星期,九成五的小孩可以治癒。若超過6個月大,此時已無法穿吊帶治療,需要打石膏約3個月,拆石膏後須再穿支架,少數的小孩甚至需要開刀治療。

症狀3‧內八及O型腿(Pigeon toes and bowed legs)
     新生兒及嬰兒(小於1歲)下肢常有輕度到中度的O型腿,這是由於胎兒在媽媽子宮內四肢維持捲曲姿勢所造成,因此手和腿部顯得比較彎,是很正常的現象。此外,如果爸爸媽媽本身的腿型就有點內八或O型腿,小孩可能也會遺傳到O型腿,是屬於正常的。

     等小孩開始能站立且獨自行走以後,O型腿的情形就會在半年至一年之間自動矯正。等O型腿自動修正後,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X型腿,稱作下肢的鐘擺效應,此種變異在2歲時出現,到8歲時就會自動消失。與O型腿一樣,X型腿通常不需要治療。

     在1歲之前變異的情形不會有很明顯的改善,等到兩歲時,大部份孩童的下肢就會有筆直而自然的外觀。如果兩歲後,隨著生長,發現角度確實沒在逐漸改善,才須予以治療。其治療方式通常是觀察,若追蹤1~2年仍未改善,且有明顯的外觀及功能上的影響(如:經常因跑步、走路時膝蓋相碰撞而跌倒),才需以支架矯正。

勿太早學步‧注意坐姿
  如果太早讓寶寶坐學步車(俗稱螃蟹車)或學走路,容易造成寶寶O型腿!讓孩子順其自然經歷爬行、學步的階段是很重要的,倘若在寶寶的軀幹及腿的力道還不能承受體重時,就強迫其學走,長期下來,易導致體態扭曲,可能造就O型腿。此外,孩童有一種獨特的W型坐姿,這種坐姿等於是以小腿做槓桿,對股骨施予扭轉力量,因此髖與膝關節之間的正常排列位置發生改變。因此應盡量改掉不正常的坐姿習慣,隨正常的生長發育,扭轉會自然修正。

症狀4‧生殖器腫大(Swollen Genitals) 
  男寶寶生殖器外觀看起來腫大,可能是陰囊積水或鼠膝部疝氣搞的鬼!小男嬰在出生後,若腹膜鞘狀突(位在腹腔與腹股溝的一管道,可以幫助睪丸順利降入陰囊內)關閉不完全,當這條管道關閉不全的口徑較大時,腹腔內的腸子會掉入陰囊或腹股溝,形成所謂的疝氣;而當口徑較小時,腹腔內的腹腔液則會流入陰囊內,形成陰囊水腫。

以下即分別列舉陰囊水腫和疝氣的常見特徵與辨別方法,一起來check吧!
     初步檢查可在較暗的地方,以手電筒照在陰囊上,如會透光,則可能是陰囊水腫;如不透光,則可能是疝氣。接下來可用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
    
     通常在站立時陰囊因較容易有積水,所以較明顯;但若平躺一段時間,因積水流回腹腔內就會消失一些,也就顯得比較小。

     常見和最典型的疝氣是在腹股溝處有隆起腫塊,有些甚至會腫到陰囊部位。且腫塊多半在哭鬧、咳嗽、打噴涕、久站或劇烈運動後才突起來,但經平躺或休息後便會自然消失,有時需用手將它壓回去。

疝氣會有生病危險 宜盡早治療
     若嬰兒有疝氣,最好及早治療,以免疝氣囊之內容物發生箝閉,增加手術困難與生命危險,一般會採手術治療。至於陰囊水腫,大部分在1歲以前會自行吸收而自癒;超過1歲以上若無消失則需進行手術治療;惟在1歲前須小心追蹤檢查,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

症狀5‧心跳不正常(Abnormal heartbeat)
     心跳不正常包括心臟跳太快或太慢、心雜音。心雜音指心臟內血流所產生的聲音,有時是心臟疾病的徵兆,可能是個人心臟異常所造成(病理性心雜音),包括腔室隔間有破洞、瓣膜狹窄、瓣膜閉鎖不全、瓣膜脫垂、瓣膜裂縫或其他構造上的缺損。

     至於功能性心雜音(無害的心雜音)指的是心臟構造及血流完全正常卻出現心雜音,心雜音有95%都是功能性心雜音。且超過30%的寶寶會出現功能性心雜音,並可能因發燒、感染、緊張、興奮、運動、焦慮或其他導致心輸出量增加的原因而增強雜音。

     通常當發現寶寶有心雜音時,會安排做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診斷、評估心臟構造是否有缺損(檢查沒有侵犯性、沒有輻射線、安全無痛)。

持續追蹤監測
  1歲以前的寶寶若有心雜音的問題,有許多是因為小的心室中膈缺損(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佔1/400)所引起,通常不需吃藥或開刀,在1歲左右會自動閉合而痊癒,這段期間只要持續至醫院追蹤即可;至於破洞較大造成心臟擴大以及心臟衰竭的症狀者,則可能需要吃強心劑(毛地黃)、利尿劑或血管擴張劑,一般追蹤到1歲左右決定開刀與否。

症狀6‧鬥雞眼(Crossed Eyes)
  所謂「鬥雞眼」就是眼位偏內的「內斜視」,指的是眼睛控制內外平衡的一對肌肉失去了平衡,往內的部分太強使黑眼球偏內斜,不僅影響外觀;更嚴重的是,由於視覺發育最迅速的黃金期約在6歲之前,而到10歲左右則定型難以進步,若此時出現斜視,會嚴重影響孩童們視覺的發育,引起視力不良、弱視及雙眼立體感的喪失。
 
     剛出生的嬰幼兒因為臉型較小,鼻樑較扁,所以眼頭城內側之眼皮較寬,遮住部分內側的眼白,使家屬誤以為寶寶的黑眼球偏內,看起來很像鬥雞眼,此稱為「假性內斜視」。 
 
真正的內斜視,主要由二大類原因所造成,分述如下:

Type1‧先天性內斜視
     這種嬰兒期(6個月之內)即出現的內斜視,多半因為本身眼肌肉內外不平衡,內側過強,導致內斜視。其內斜視的角度較大且明顯;且由於眼位過於偏斜,導致一直使用偏斜眼看斜側的影像,所以約有五成的先天性內斜視嬰幼兒,合併有視神經發育不全的弱視。

Type2‧度數
     遠視眼的孩子,看近目標時,必須兩眼強迫對焦,因此造成兩眼會聚,並向內拉扯內側的眼睛肌肉,因此出現內斜視,這種狀況多半出現在1~2歲之後,由於孩子開始探索世界,對焦在近點目標的機會愈來愈多。
 
     內斜視診斷及治療時機的掌握,一般以孩子的屈光度數及角度偏移為參考,現在就來check內斜視的治療方法吧!

     若為遠視引起的內斜視,應儘快給予眼鏡,以抵銷過強的肌肉內聚拉力。

     不能以眼鏡矯正的內斜視,則需手術來調整眼睛內外肌肉的平衡,主要是以手術或注射肉毒桿菌,放鬆向內拉的內直肌,或加強向外拉的外直肌,以達內外平衡。

採取對策

辨別是否為假性內斜視
  若不確定寶寶究竟是鬥雞眼或是「假性內斜視」,可以用燈光照射檢查,若確定兩眼的光反射都落在瞳孔中央,便屬於假性內斜視,其多半會隨著孩子臉型變成熟、鼻樑變挺而改善。萬一寶寶真的被診斷出有內斜視問題,也宜及早治療,把握視覺發育的黃金時期

 
  資料來源:2009年10月育兒生活雜誌     記者:林明佳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