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如何與醫師配合
患者應該如何與醫生配合,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醫生與患者達成共識的第一個橋樑是「信心」
舉例來說:平常我們去西醫門診看病時,首先可能會經過多個步驟,像是抽血、斷層掃描等等透過多種先進儀器來判斷病情,對於這種診斷是直接能夠有實質上的數據,可見度高,相對於患者也比較能夠接受。

比起中醫,則較偏向於掌握亂象的治療,而病情的判斷是從患者的脈象、聲音、氣色,或者透過十四經絡的儀器「量導絡」,來診斷體內的臟器、五臟六腑、三陰三陽的亂象,中醫講究氣候學,雖然無法如同西醫儀器一般有實際的數據產生,但是對於患者無法在短期間內對醫生訴說過去自己的病史的演進,而醫生卻能夠在短短時間內診斷,掌握患者病情,這樣命中率同樣也能夠讓病患接受。

 
以中醫學的角度,我在為病人看診時,習慣先掌握病患身體亂象後,告訴患者他所罹患的疾病或者警訊現象,比如診斷出屬於腎氣弱、肝有障礙、血液循環不良等,說明之後再讓病患自己驗證,使之產生信心,而這是相當重要的。倘若一個患者對於醫生無法產生信心,那他對於醫生診斷所開出的藥方,也不會積極的服用。如果在病患尚未開口,醫生能先診斷說明,也能夠讓病患判斷醫生是否有掌握自己的病情。
 
中西醫在病情的醫治上,有時候是相輔相成的。比如經由西醫儀器,檢驗出身體上患有某些病症(糖尿病、尿毒症或者身體有肌瘤、腫瘤、硬塊等),再轉而向中醫求診,記得將這些實際數據先向中醫師說明後,再進行對症治療,這是相當重要。
 
藥的種類數千萬種,醫生如何針對病患,從中取得適合的藥材,將病患診治藥到病除,也是相當重要的。

以中藥的方式,是針對從體內「調整體質」達到病除,比如患者身體酸痛、腫瘤、血液循環阻塞等,中醫成分不像西醫中含有所謂的止痛藥,效果並不會立即顯現;或者西醫在解除糖尿病的不適是給予胰導素化學藥劑來迅速解除,中醫的治療有些甚至前幾天會更酸痛、皮膚更搔癢,但是在幾天後就會消失,但這樣的情形通常會使患者恐慌,甚至疑惑為何更加嚴重,因此中醫師都會在服用前先說明,如果患者服藥後有疑問,也應該隨時向醫師詢問,遵照醫師的指示正確服用。


患者和醫師之間的互信互動是相當重要的,不單單只是依照傳聞或者名聲判斷而已,當然一開始的信賴是最基本的,當病患對醫生產生信賴感之後,接下來是從醫生的診斷來了解是否自己的病情有被掌握,進而對症下藥。
 
身為一個病患,在遵循醫生服藥期間,是否有禁忌或者該注意的事項?
 
一般來說,中醫是以調理體質為根本為病患治療,因此要視患者的病情訂定注意的事項,首先觀看體質上是否有偏寒、偏熱、偏燥的現象,這些在飲食上都有一些禁忌;或者血脂肪過高、血糖過高的情形,禁忌上又不相同。現代醫學相當發達,對於診斷病情已經不再困乏,有相當多的管道可以求診,而對於選擇中醫醫治病情的病患來說,其實是心理上想服用中藥的導向所致。現代醫學診斷病情已不再是一個重點問題,技術上已經能夠達到將病情轉為顯現的影像或者數據化呈現,對於醫學上的進步到現今,用藥變成才是最主要的重點,如何在病患體內有所作用,發揮療效。
 
過去服用中藥時有個禁忌,不管是煎藥、藥粉等,期間均不可吃空心菜,這是正確的嗎?
 
時代變遷,對於之前古老的患者來說,經濟上是較為窮困拮据,身體在營養的攝取上也較為不足,因此醫生在開藥方時,會選擇四物、八珍、十全等,較為幫助患者恢復元氣的用藥。相較於現代人的生活,飲食上營養過剩的情況也不少,因此空心菜、白蘿蔔在現今卻成為了助益的食物,不再是服用中藥的禁忌。

反觀日本人吃大魚大肉時,總是配著炸蘿蔔或者和著蘿蔔泥沾取著吃,也是相同的道理,主要也是避免營養過剩。因此時代的轉換,醫生的用藥不同,針對病患所應該注意的飲食事項也不相同。

雖然有此醫學理論,但不能一概而論,因此依謹慎起見,病患在服用藥物時,還是再次詢問醫師,也許在飲食上雖然不至於都不能吃,但也會有吃的量的限制,或者該增加何種食物的攝取能夠幫助病情,不只是吃藥,飲食上也是幫助病情的一種方式。而病患不單單只注意服用藥物及飲食,在看診期間也該將醫生當成知己,別因害羞隱藏了病情,除了幫助醫生生理上了解病情外,也是心理抒發的一種方式,都是幫助身體健康的好方法。
 

資料來源:中時健康部落格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