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道發炎人口增 易誤診為腸躁症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今天(16日)指出,過去好發在西方民眾身上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近年來在台灣盛行率攀升,過去10年罹病人口增加近11倍。因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包括腹瀉與腹痛,經常被誤診為「腸胃炎」或是「大腸急躁症」,醫學會特別提醒民眾注意。

今年22歲的王同學腸胃不好,每次遇到大考壓力大,就腹瀉不止,最高紀錄曾經一天跑15次廁所,還請假4天無法上學。他看遍大大小小醫院,花了2年時間才確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經過飲食控制與藥物治療,終於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16日表示,像王同學這樣的病人最近幾年在診間越來越多,其中又以學生與年輕上班族最多。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從1998年到2010年,罹病個案增加將近11倍之多,每年約新增1千名病例,值得重視。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凃佳宏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腸道慢性反覆發炎,好發在20到40歲族群身上,病人壓力大時症狀就會更嚴重。臨床常見症狀是腹瀉、腹痛、血便、體重減輕和發燒,有時病人會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因而延誤治療。他說:『(原音)腸躁症有幾個特色跟我們今天講的疾病不太一樣,腸躁症不管症狀多嚴重,基本上病人還算健康,體重不會有減輕,也不會血便、發燒,晚上睡著就不知道了,一覺到天亮;但是如果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話,慢慢會體重減輕、會發燒、會貧血,整個人就會越來越虛弱。』

中山附醫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敬斌表示,病人延誤就醫可能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嚴重者還需要開刀切除。他建議民眾若有疑似症狀一定要就醫,疾病發作時,則要採取低纖飲食,避免乳製品及刺激性食物。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