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篇! Baby大腦這樣發展
0~1歲的寶寶,腦部發展大約何時才趨於穩定成熟呢?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有何不同?妳可知道寶寶睡眠良好,也能有助大腦提高效率嗎?如果寶寶在三歲以前,經過很多刺激與培養,那他日後的能力表現將會更突出?本篇繼上篇再為媽咪介紹寶寶腦部發展與教養方法,讓您陪伴寶貝一起智慧成長!

左右腦的功能不同
大致說來,寶寶大腦神經細胞約莫在2歲以後,才可呈現較為穩定的狀態。而人類左右腦主掌功能也不一樣,因此王傳育主任說,左腦的功能主要負責邏輯、推理、記憶,屬於比較習慣性的記憶行為模式,像是閉著眼睛都會做的事情,比較像電腦處理程序,1就是1,0就是0,而且反應通常相當迅速。
 
右腦負責抽象的概念,如圖像、美術、音樂、第六感、創造力、想像力、體育能力等,像很多小動物對地震、海嘯比人類還敏銳,這也是第六感的反射行為。所以若是左右腦發育成熟度都很高,就可以歸類為天才了。然而通常大部分人的左右腦,都是擇一突出,故王主任說,若能針對比較突出的大腦多去發展運用,那這樣也會較快取得成功。

寶寶3歲定終生?
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王傳育主任認為,如果寶寶在三歲以前,經過很多刺激和培養,日後的能力表現可能更突出。舉例來說,外交官的小朋友,往往一出生時,就跟隨父親多國旅居,而學習語言大約從1歲以後開始,2歲才會漸漸造句,因此通常3歲前若接觸很多的語言,寶寶並不會因過大的學習量,而導致大腦的神經網路連結錯亂,甚至比其他孩子更能掌握並熟習各國語法。所以有些外交官的小孩,甚至會講6國的語言也不會亂,其道理就與早期大腦發展的可塑性有關。
 
但相反的,若等到寶寶5歲起,在家已經習慣講母語,卻突然飛去國外定居,卻可能造成孩子因適應不良,一時之間不但說不會外國之語言,甚至就連原本熟悉的母語也不會了。王主任就曾碰過有個案是,爸媽帶5歲多的孩子從大陸去日本留學定居,後來不到半年因語言表達與環境適應不良,卻意外因過度刺激而出現妥瑞症。

「適度」刺激與學習
※寶寶3歲以前,妳該陪他學會的事:
1.語言能力:10個月大起學「單字」,1歲起「單字」學得越多,1歲半學會20個字彙,2歲起簡單造句。
 
2.運動能力:粗、細動作的各項發展,包括手掌到手指的捏取動作。
 
3.社會行為:與大人、同伴間的彼此互動,包含最早期的社交性微笑(Social Smile),與他人視線接觸感情交流,到與同伴間的遊戲、扮家家酒等社交性活動。
 
一天內適度的刺激學習是可以的。但若爸媽為了加強訓練寶寶學說話,卻刺激過度,就反而易讓寶寶有心智行為上的異常表現。像國外就有研究表示,2歲前的寶寶若是頻繁給他看電視(聲光刺激、畫面變動快、刺激強烈),其日後形成過動的傾向較高。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王秀靖亦表示,大腦的確是需要適度的給予刺激,才能使它得以適度的「分化」及「優測化」。通常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細胞並沒有進行分化,這些細胞必需學習如何接受及傳遞神經刺激,在重覆、大量的經驗累積後,這些細胞會建立快速的神經通路,使大腦的工作效能提升,大腦的各區域分工才會變得越來越專精。
 
為了幫助大腦細胞建立正確的神經通路,需要讓孩子接觸大量的環境刺激,並引導他們做出適當的反應,這些成功的經驗,會幫助大腦確認這條神經連結是有效的,是需要被保留的,當無數有效的神經通路建立,無意義的部分被「修剪」,最後大腦每個部位都會形成各個主要分工,這就是「優測化」的完成。簡單說就是使大腦的這些細胞對某些資訊處理的工作,變得越來越熟練且有經驗。
 
因此適當的經驗,才有助大腦去做一些適當的修正。缺乏某些經驗,可能帶來很嚴重的後果。王秀靖治療師指出,台北市衛生局提拱新生兒免費聽力篩檢,其目的就是為了及早發現孩子是否有先天的聽力障礙,若能提早發現,幫助孩子使用助聽器,讓孩子的大腦可以獲得聽覺刺激,他的大腦才能學習如何處理、解釋這些聽覺刺激,做為未來學說話的基礎,但若沒有及早發現,等孩子超過2歲後再來處理,效果就有限了。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減少孩子發展上的先天障礙。因此王秀靖治療師表示,缺乏特定的刺激,將使寶寶大腦無法學習如何解釋這些刺激。而孩子的發育階段,家長提供的環境刺激種類及刺激不足,也會影響寶寶身心的發展。舉例來說,寶寶在成長階段中,大腦會慢慢學會對外界刺激給予分類,並指揮寶寶做出適當反應。剛出生時,寶寶即便還沒學會語言,卻可分辨自己對某些刺激感覺強烈時,就會發出某些特定的哭聲好向父母「求援」。
 
寶寶無論是餓了,還是尿了,都一樣在哭,做父母的一開始只能猜測。久了以後,每當父母發現寶寶不舒服的原因,也開始做出不同反應,或是摸摸他們的小肚子或拍拍大腿。寶寶經多次的經驗累積後,便漸漸知道被拍大腿,等一下就會屁股涼,然後不久不舒服的溼屁股會變得乾淨舒服了,所以當他因為尿溼哭泣時,可以在被拍拍大腿後,寶寶的哭聲也變小了,於是寶寶學會等待父母的照顧。
 
同樣的,父母也透過這些經驗學習,漸漸地從寶寶的哭聲中,分辨得知寶寶的真實需求何在,這也是媽咪一起學習下的結果。上述這個例子,也解釋了寶寶從外界初次給予的「刺激」,隨即在大腦中生成「感覺」,並在整個經驗過程中形成「知覺」,最後便儲存成記憶,亦成為大腦日後的判斷依據。
 
屢次累積的刺激「經驗」與自我「解釋」下,寶寶大腦漸漸分化出固定的一套路徑,且隨年齡增長,其「知覺」的分化工作也變得日益龐雜。王秀靖治療師表示,大腦持續發展的分化過程,只要有「新」的經驗,大腦就會不斷「累加」這些經驗值,所以我們才可能透過各種「學習」來儲備各種「知識」及「技能」。

「適當刺激」促進寶寶適應力
為讓孩子身心等各方面順利成長與發展,可見適當的刺激就很重要。王秀靖治療師指出,現在的孩子並非沒有接收刺激的機會,但卻可能因為父母的過於擔心和保護,使他們接受的刺激類型過度單一。比如說,要求家人減少音量、不開窗戶、所以孩子從沒聽過消防車的聲音;又當孩子在戶外第一次聽到消防車呼嘯而過,便有可能馬上產生很強烈的情緒反應。
 
但實際上,這個消防車的聲音並不會傷害孩子。因此如果寶寶過去剛好也曾聽過這樣的聲音,也曾因為哭泣被父母安撫下來,那麼這個孩子在第2次再度聽到消防車聲音時,他們就可以和過去的二次經驗做聯結,於是大腦也就逐漸了解這個聲音雖然突然,但是卻可以不用太緊張。
 
王秀靖治療師指出,每個孩子先天的氣質不太一樣,因此對刺激的強度可接受的範圍也不相同。有些孩子先天較敏感,任何一點環境變化都可能使他驚醒,但也有的孩子不然。那些反應敏感的孩子,如果感覺不舒服,通常反應也較激烈。所以,適度給寶寶感官刺激,增加他們對不同刺激,做出適當接納與分辨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日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而非每次都被敏感的嚇哭或逃避。
 
什麼才是對大腦最好的「適度刺激」呢?王秀靖治療師表示,對父母親來說,提供寶寶一個「安全」的環境,並讓他接觸「多元」的生活經驗就是。比如3~4個月大的孩子,清醒時間較多了,頭部也較能控制,眼睛視覺辨識也有些許進步,此時帶孩子出門走走5或10分鐘,孩子就可接受到更多種的聽覺及視覺經驗。
 
4~6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我們則可一週新增一種單純的食材,讓孩子接觸到新的味覺、嗅覺刺激。並且,口腔在處理不同質感的食物時,口腔周遭的肌肉也在學習如何形成食團並吞到食道。6個月以上的孩子,肢體動作的控制能力明顯地較好,我們則可鼓勵他們自己拿奶瓶、吃餅乾、玩不同的玩具等。
 
其次,自然的生活環境,就能提供很多的刺激。試著鼓勵孩子親自去做、去探索,從環境中去學習。若擔心孩子時常出門,一旦生病怎麼辦?王秀靖治療師表示,當然預防疾病不免就是要準備「口罩」+「洗手」這兩件事,這也是教寶寶做好保護自己的重要生活行為。尤其出門在外,若方便時就要多洗手,千萬不要因為依賴「乾洗手」反而懶得洗手,且密閉空間勿待太久、不亂吃東西等,也都是預防疾病感染的衛生好習慣喔。
 
睡眠有助大腦提高效率
王秀靖治療師形容說,「睡眠」對大腦來說就是「存檔」的時候,也就是將白天大腦所接觸的經驗一一歸檔,這樣日後才能更有效率的搜尋提供給我們來使用。透過睡眠,大腦能將所有的日常資訊好好整理歸檔,所以小寶寶的確「一眠大一吋」當有充足的睡眠,就可以讓寶寶的大腦更聰明有效率喔!

王傳育
學歷: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小兒科學門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台北兒科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衛福部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暨北醫醫學系小兒學科專任助理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王秀靖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學士
經歷:省立基隆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現任: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王傳育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王秀靖
攝影/樂芙米寶寶攝影(02-2362-1588)
Model/氣質媽咪 黃筱雯 可愛寶寶 謝帆棠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年5月號。http://www.mababy.com/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