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警訊 別讓心肌梗塞找上你

突發的死亡,最難讓親友接受,其中又以心肌梗塞為最常見的殺手。

心肌梗塞發作,是因冠狀動脈血液供應急遽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急性缺血、壞死,不過心肌梗塞並非那麼無法預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黃瑞仁表示,如果一個人存在下列危險因子三項以上,卻沒有進行相關檢查與防治,讓自己盡可能減少或控制這些危險因子,那麼不論哪個年齡層,若突然發作死亡,其實不令人意外。

民眾可自我檢視下列七項危險因子,若符合高危險群定義,不論年齡為何,都應接受運動心電圖或核子心臟醫學掃描等檢查,以了解目前心臟血管的病變狀況:

一、年齡:男性大於四十五歲,女性大於五十五歲或已經停經。黃瑞仁表示,臨床上,男性的確較女性好發、發生年齡也較早,特別要提醒的是,國內女性平均停經年齡是五十二歲,因此若在五十五歲之前就停經,那個時間點就符合年齡這項危險因子。

二、家族史:家族中曾有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缺血性腦中風,黃瑞仁提醒,家族史必須扣除老化因素,指的是家族中有男性在五十五歲之前、女性在六十五歲之前就提早罹患這些疾病。

三、高血壓: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除了容易和糖尿病伴隨產生,還會使得腦部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中風;對心臟的影響包括心室肥大、狹心症、心肌梗塞而猝死;對大血管而言,也提高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機率。

四、糖尿病:糖尿病容易造成大、小血管病變,也增加血管阻塞風險。

五、高血脂:總膽固醇大於200mg/dL(每百毫升血液超過二百毫克)、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俗稱「壞的膽固醇」大於130mg/dL;而高密度膽固醇也就是俗稱「好的膽固醇」,男性小於40mg/dL、女性小於50mg/dL。

六、抽菸:抽菸容易導致血管硬化、阻塞,同時也會降低血中好的膽固醇。

七、肥胖與不運動:肥胖可從兩項指標來觀察,一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若BMI值在二十四至二十七為過重、超過二十七為肥胖,另外建議也要看腰圍,男性超過九十公分、女性超過八十公分就是肥胖。

至於運動的定義,黃瑞仁表示每周運動時間不應少於一百五十分鐘,最推薦的運動就是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至於運動是否夠量,可用(220-年齡)╳70%來推估自己的最大心跳數,每次運動應達到這樣的強度,否則不算達到運動的效果。

冠狀動脈要達到七成以上的嚴重狹窄、甚至引發心肌梗塞,往往都是十至十五年以上的累積,黃瑞仁表示,這些危險因子的形成,扣除年齡與家族史是無法選擇之外,也都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因此絕非無法事前預防;然而也像是連環炸彈一樣,比如肥胖者,通常也會合併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的三高症狀,讓自己一下子就曝露在高度的危險因子下。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國慶表示,近年來心肌梗塞也常見於四十歲以下的中壯年,多半都有肥胖問題以及抽菸習慣,而且這些人由於自認還年輕,因此往往沒有事先做檢查,而不知已有冠狀動脈狹窄,甚至連胸痛等前兆也輕忽,因此發作後反而致命率極高。

黃瑞仁指出,將危險因子控制到最低才是最佳防治之道,因為血管若沒有阻塞到一定程度,運動心電圖等也未必測得出;若阻塞已達五成以上,這時不論吃藥或運動,都只能延緩惡化的速度,在沒有施以手術介入的情形下,血管阻塞不會因吃藥而自然恢復通暢。

資料來源:2010/6/5 人間福報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