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空汙威脅心肺

文/蘇湘雲 

心、肺疾病患者最好少到交通汙染嚴重的地方。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心臟病、肺部疾病患者如果接觸大量交通空汙物質,容易導致「心率變異度」(HeartRateVariability-HRV)在短時間內下降,這代表心臟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減弱,而「心率變異度」一旦下降,很可能會增加患者猝死風險。

共三十位心肺疾病患者參與研究,有些人罹患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另有一些人過去有心臟病發病病史。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讓患者二十四小時隨身攜帶空汙監測儀器。

結果發現,雖然患者的心臟功和居住地的空氣品質無關,不過患者個人接觸多少空氣汙染物質,深深影響心臟機能。若患者置身於交通空汙很嚴重的環境,空氣中瀰漫大量碳元素、二氧化氮等交通汙染物質,則患者的「心率變異度」就會降低,較容易出現心因性猝死。研究成果發表於七月號「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Journalof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

「心因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臟問題在一小內突然無預警地失去生命跡象。在美國,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發生率大約為千分之一、千分之二。在台灣,醫界推估,台灣每年約一、二萬人次面臨猝死危機,心因性猝死悲劇多半發生於四十到七十歲族群。

研究人員解釋,測量「心率變異度」就可以了解心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心率變異度」降低,表示自律神經系統控制心臟的能力正在衰退。

哈佛大學發布新聞稿指出,過去研究發現,剛從塞車車陣解脫的人,較容易在一小時內面臨心臟病發危機。而這次研究顯示,短時間接觸交通汙染物質,可能導致「心率變異度」降低,或可解釋箇中原因。

資料來源:2010/7/19 台灣新生報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