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標靶治療 揪出抗藥性RNA
中國時報 記者邱俐穎/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高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第3位,末期患者現可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物治療,但抗藥性問題卻讓治療陷入瓶頸。台北榮總和陽明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微型RNA146a是促使癌幹細胞增殖及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關鍵,成功解開抗藥性之謎。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表示,每年國內約有4000人死於大腸直腸癌,目前末期患者有1成使用標靶藥物,存活期可從12個月延長至24個月,但3到4成病人半年後會逐漸產生抗藥性,只能改以傳統化療藥盡量延長壽命。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王學偉指出,大腸癌惡化元凶乃是因病患體內有一群惡性度極高的癌症幹細胞,癌症幹細胞過往研究已發現會促使腫瘤形成,且對化療及放療治療較具抵抗力,若不根除將造成腫瘤轉移和復發。
 
研究團隊先純化大腸直腸癌的癌症幹細胞,再進行全基因定序,結果發現微型RNA146a在癌幹細胞增殖扮演重要角色。
 
楊慕華指出,在大腸直腸癌幹細胞中,轉錄因子Snail藉由誘發微型RNA146a,促使幹細胞發生對稱性分裂、快速增殖,導致大腸癌惡化轉移,並產生抗EGFR標靶藥物的抗藥性。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MEK抑制劑或β-catenin抑制劑等2種小分子藥物,調控微型RNA146a訊息傳遞路徑,結果小鼠實驗中,短短18天腫瘤體積大幅縮小了75%,成功抑制腫瘤的生長。
 
楊慕華說,未來若大腸癌末期病人使用標靶藥物若發生抗藥性,可望透過MEK抑制劑或β-catenin抑制劑合併治療,逆轉抗藥性問題,為抗藥性治療開啟了嶄新的研究方向。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