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緊急應變有一套 兒童安全不NG
稚嫩的小寶貝在成長過程中,時時刻刻都有可能發生不可預期的意外事件,爸爸媽媽除了應該事先做好各種預防措施,還要學會意外狀況發生時的緊急應變對策,以求減少意外發生並降低傷害程度!
 
兒童安全不NG
前些日子在新北市,24小時內連續發生兩起幼兒墜樓死亡事件,再度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兒童安全議題。根據統計,臺灣每天平均約有近4名兒童因意外事故而受傷或死亡,意外事故佔兒童死因第一位,其中以4歲以下的幼兒居多,且男童因意外死亡的機率又高於女童。
 
一個疏忽,意外就來
多年來致力推動兒童保護法令與宣導兒童安全的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兒童發生意外的原因,通常都是由於照顧者的疏忽所致,未善盡照顧職責或未做好安全防範,再加上學齡前幼童有著喜歡探索、天生好奇的心性,只要稍不留意,即使是身處最安全的居家環境,也可能處處暗藏危險。
 
常見的兒童意外除了交通災害之外,其他如:墜落、壓砸夾刺割傷、窒息、燒燙傷、跌撞傷等,大多數是發生在一般人認為最安全的居家環境中,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家長,帶孩子出門需格外注意交通安全,務必提供給寶貝最足夠的保護措施;平時也要隨時審視以及改善家中的安全死角,積極做好居家安全防範措施,才能確保寶貝能平平安安出門、健健康康成長!
 
嚴禁放任幼童獨處
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容易發生意料不到的意外,對於幼童來說更是如此,《兒童與少年福利法》明訂,不可讓6歲以下的兒童獨處,或交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違者可處新臺幣3000~15000元之罰鍰。
 
林月琴執行長表示,《兒少法》的規定立意雖好,卻仍有模糊之處,以居住在大樓、公寓的民眾來說,一樓相隔就已是離開住家範圍;而住在透天厝的民眾,就算分處不同樓層空間,也還算是在住家環境內。兒童獨處時最容易發生不當用火、用電以及墜樓事件,為了安全起見,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家長,不但務必遵守不可單獨將孩子留置在家中的原則,且最好隨時讓孩子待在視線範圍內。
 
7大兒童意外預防與應變
根據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所做的兒童安全調查指出,交通事故是發生率最高的兒童意外,約佔近4成比例;其餘意外事故則大多在兒童最常活動的居家環境中發生,以跌倒、墜落事故最多,其次是壓砸夾刺傷,燒燙傷、哽塞窒息、中毒也經常造成兒童重大傷害。
 
NO.1 交通事故
林月琴執行長指出,臺灣地區機車、汽車使用密度極高,因此車禍事件頻傳,其中又以俗稱「肉包鐵」的機車對孩童的傷害更大,占兒童交通意外比例一半以上,位居第一名;搭乘自用汽車時,未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或繫好安全帶,也容易在車禍中加重傷害,甚至孩童因為被大人抱著,反而成為大人的「安全氣囊」,釀成重大死傷。
 
緊急處理對策
首先檢查呼吸、脈搏、瞳孔大小、意識是否正常,有無出血、腫脹及分泌物;謹記保持呼吸暢通,如孩子出現呼吸困難、呼吸不規律,必要時需立即施以人工呼吸;若有嚴重外出血請先設法止血;懷疑有脊柱骨折的情況,不可輕易翻動、扭曲孩子的身體,搬運時先把頸部固定好,再用擔架運送;若孩子遭受頭部撞擊,2天內出現頭昏、噁心、嘔吐、昏睡等腦震盪徵兆,須立刻送醫檢查。

NO.2 跌倒、墜落
嬰兒時期的寶寶最常發生翻身墜落意外,學步時期則較易跌倒、撞傷,2歲以上的孩童探索範圍更大,不僅活動力大、好奇心強,還喜歡冒險、爬高、跳躍以及鑽洞,但由於缺乏充足的判斷能力,若居家環境有任何安全疑慮,即增加了孩子發生意外的可能性。

緊急處理對策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當孩童發生墜落意外時,家長在第一時間需觀察身體有無明顯出血、外傷,再觀察孩子的意識是否清楚;事故發生後2天內如出現頭昏、噁心、嘔吐、昏睡、活動力銳減、意識異常等症狀,需盡快就醫檢查;如為嚴重墜落,首先需保持孩子的呼吸暢通,再將身體平移到擔架上,平穩快速地送往醫院急救。

NO.3 壓砸夾刺割等外傷
林月琴執行長提到,由於學齡前的幼童,對於危險缺乏自知以及自我保護的能力,經常出於好奇或是模仿大人的行為,誤拿了尖銳、易破裂的物品,導致受到切割、穿刺傷害;家中如放置了不夠穩固的大型傢俱,也容易使孩子在四處探索時遭受壓、砸、夾傷。

緊急處理對策
當孩子發生壓砸意外時,首先應移除重物,再檢查身體是否受到傷害;輕微的外傷自行止血、包紮,嚴重出血則在送醫前先緊急止血;若有骨折疑慮,應該先讓傷處保持固定,再緊急送醫治療。
 
如果是由於銳器插入體內所造成的嚴重穿刺傷害,魯莽地將銳器拔掉反而可能使創傷口出血不止,此時應先使用紗布或棉墊固定在銳器兩側,再以繃帶纏繞包紮,並盡快送孩子到醫院治療。

NO.4 燒燙傷
根據統計,80%的燒燙傷事件是發生在居家環境中,其中有50%以上是兒童。孩童對於火及電器用品充滿好奇,放任孩子獨處,或未妥善收納電器用品,都很容易引發燒燙傷意外。
 
3歲以下的兒童則較常發生燙傷意外,林月琴執行長表示,有些糊塗的家長幫孩子洗澡前未先確認水溫;或是未妥善收拾家中的熱燙容器(如:熱水瓶、開飲機、湯鍋)及發熱電器(如:熨斗、電鍋、烤箱、微波爐、整髮電器、吹風機),這些都是容易導致孩童發生燒燙傷意外的危險舉措。

緊急處理對策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兒童皮膚嬌嫩,同樣的熱力在孩子身上所造成的損害勢必比成人嚴重,「沖、脫、泡、蓋、送」是燒燙燒意外發生時,務必確實遵循的救護原則,迅速將受傷部位以大量清水沖洗10分鐘以上,將傷處浸泡於冷水中小心除去衣物,接著讓傷處持續浸泡於冷水中減少熱傷害作用,之後使用乾淨的布條或紗布覆蓋傷處,再送往醫院進一步治療。
 
輕度燙傷可先以冷水沖洗傷處,直到傷處皮膚摸起來不再發燙後,塗抹抗生素藥膏再加以包紮;若是遭遇化學燒傷,傷及眼睛、食道等處時,要立即使用大量清水沖洗,決不可等到去醫院再處理。

NO.5 異物哽塞
林月琴執行長提到,1至3歲的孩童正處於口腔期,在家中四處探索時,喜歡隨手拿起各種細小物品(如:電池、針、鈕扣、玻璃珠、髮夾、硬幣、瓶蓋、花生、瓜子等)往嘴裡放,甚至還一邊嬉戲跑跳,因而增加異物哽塞的發生機率;玩具上易脫落的小零件,以及體積過小的玩具,也是釀成兒童異物哽塞的原因之一;此外,讓幼兒食用年糕、湯圓、小顆粒的堅硬食物,也容易造成噎食。

緊急處理對策
當孩子不慎將異物吞入喉嚨內,若未有哽塞危險,可居家觀察吞食物品是否隨糞便排出;如發生哽塞造成孩子呼吸困難,可緊急施用「哈姆利克急救法」,盡速將阻塞呼吸道的物品移出;假如吞食的物品有融蝕之疑慮(如:電池),則需緊急就醫處理。

NO.6 窒息
除了因異物哽塞而發生的窒息之外,還不會抬頭、翻身的小嬰兒最常因為嗆奶或受到乳房、被子堵塞住口鼻而發生窒息事件;餵奶、餵水或餵藥的方法不正確,也可能造成嗆水或嗆藥,引發窒息意外;另一項常見的兒童窒息因素為溺水,洗澡時間暫時獨留孩子在浴室內,或是戲水不慎跌入水中未即時搶救,都可能釀成悲劇。

緊急處理對策
林月琴執行長強調,當孩童因口鼻遭受悶蓋、異物哽塞或溺水發生窒息時,需在黃金8分鐘內以「心肺復甦術(CPR)」緊急搶救,避免使腦部重創,施作心肺復甦術的同時,應即時連絡救護車,或快速將孩童送往醫院急救。
 
因溺水而發生的窒息意外,救起後先檢查是否有意識,若口鼻內有淤泥、雜草、嘔吐物應先清除,再視情況進行心肺復甦術搶救。

NO.7 中毒
除了食物中毒之外,孩童發生中毒事件通常為家長疏忽所引起,例如:將藥品、健康食品、酒類飲品、清潔劑、殺蟲劑、化妝品、汽機油等危險物品放置在孩童可輕易拿取的位置,或使用食品容器盛裝上述物品;此外,冬季時節室內門窗緊閉,熱水器無法確實排放廢氣,也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緊急處理對策
當中毒發生時,應盡快找出中毒原因,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家長,只有部分食物中毒可利用催吐方式自行處理,其餘皆需送醫急救,就醫時最好帶著致毒物協助醫生診斷,必要時可保留嘔吐物或排泄物供醫師檢驗。林月琴執行長也建議家長,濃縮清潔劑雖然使用方便,倘若被孩童誤食,治療時將會面臨較大的難度,最好減少使用。

林月琴
學歷: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空中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兼任講師、國立臺北護理建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現職: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教育部交通安全教育國小組評鑑委員、臺北市兒童及少年促進委員會第四屆委員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4年3月號。http://www.mababy.com/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