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無效醫療 維生系統成延長死亡的工具
健保數據顯示,國內重症個案僅占總人口0.58%,但臨終前一年的醫療費用卻占每年10.4%健保預算。目前國內各大醫院力推「階段性病情告知」,希望減少末期病患不必要的插管,逐步減少無效醫療,讓健保經費能夠更有效運用。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外科部教授柯文哲近來大力主張,醫師、及社會大眾都應該接受「生死學教育」。他認為,如果人文思想無法跟上醫療科技,各種維生系統變成延長「死亡過程」的工具,不但無法增加病患臨終前的生活品質,也耗損大量醫療資源。

日前204兵工廠爆炸八人遭嚴重灼傷,三總緊急使用「葉克膜」。柯文哲就曾私下表示,患者傷勢過於嚴重,即使用葉克膜也無濟於事。後來八名傷者中,六名90%以上灼傷患者用了葉克膜還是死亡。部分家屬就放棄急救,希望讓病患好走。

據統計,國內臨終病患所使用的洗腎、呼吸器、ICU、葉克膜等各種重症醫療費用,每年花掉數百億元,且逐年持續成長中。但在急重症專科醫師眼中,大部分急重症、癌症患者的死前治療,幾乎都屬於無效醫療,基於人道考量以及法令規定,卻不得不執行。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無奈地說,即使醫師經過專業診斷,認為病人沒得救,但病人、家屬仍認為要繼續搶救,醫師還是必須尊重病人家屬意願,不得拒絕治療。

醫師如何與病患、家屬溝通,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目前國內各大醫院推廣「階段性病情告知」,提高醫師與病人溝通能力,以期減少末期病人不必要的插管及無效醫療。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高偉堯以204兵工廠爆炸案為例表示,如果在傷者送至醫第一時間,醫師即告訴家屬「這不可能救活」,家屬一定無法接受。但如果換成「真的很危險,但醫師會盡力協助搶救」,即使後來病情逐漸惡化,告知家屬「已經盡力了,但機會實在不大」,部分家屬在看到傷者如此痛苦,就會主動要求停止搶救,不再要求無效醫療。

「唯有醫病良好溝通,才能減少無效醫療!」高偉堯強調,醫師不見得要在第一時間就將所有資料全都告訴家屬,最好在不同時間點,與家屬討論不同情況,透過逐步溝通,讓家屬瞭解無效醫療對於病患並無任何好處。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