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但多變的乳腺管原位癌
乳腺管原位癌,顧名思義,就是在乳腺管或乳小葉末端之正帶細胞轉變成癌細胞而沒有侵犯超過乳腺基底膜層,仍侷限在乳腺管內,可以說是乳癌之最早期,亦即所謂乳癌之第零期。在美國,由於近二十年來乳房X光攝影篩檢之引入,乳腺管原位癌佔乳癌之比率,由1973年之2.8%增至2000年之20%,反觀國內起步較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九十一年七月起,補助乳房攝影篩檢服務醫院,辦理五十歲至六十九歲婦女二階段乳癌篩檢服務,並以問卷評估先篩選出高危險群,再轉介其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於今年二月完成二十五萬份問卷,篩檢了五萬六千名婦女,總共發現近一百名乳癌個案。這些病例中多達一半屬於第零期及第一期患者,且超過五分之一為原位癌,使原位癌之偵測率大大增加。

一般而言,乳腺管原位癌預後極佳,但由於其病理構造極具多樣化,各家分類不一,以致於無法做適當之預後評估,傳統上根據組織學結構上的變化,可以分成五大類()面皰型:一群惡性細胞包圍著中央壞死區域。()篩狀型:放射狀惡性細胞形成腺體空腔。()乳突型:大的乳突狀突起包含著纖維血管莖。()固狀型:乳腺管內充滿惡性細胞。()微小乳突型:擴大的腺管中有指狀突起。這種病理學變化主要依賴主觀描述,常會影響分類結果不一樣,目前比較一致的分法是加入一些與預後及治療可能有關之因子,像是癌細胞中核仁惡性等級(分高、中、低),有無壞死,構造分化程度及腫瘤大小等。

目前原位癌之診斷主要利用乳房攝影合併細針立體定位再予切除或立體定位粗針抽取術,乳房攝影的表現最常見的是微小鈣化點,其診斷率極高。至於核磁共振之臨床使用價值仍待評估,一般都用於評估殘留的病灶、潛在侵襲性與多發性的狀態,至於超音波對原位癌之診斷助益不大。至於治療之原則,由於病理分類之多樣化,治療亦有多項選擇,除非是多發性腫塊,腫瘤大於四公分而且併有微小侵犯(亦即原位癌之極小部分侵犯超過基底膜)時才考慮進行單純性乳房切除術外,其餘之共識是儘量做到乳房保留手術,重視美觀與降低復發率為原則,茲分述如下:

一、當腫塊小於二.五公分、低惡性度、無壞死細胞、安全範圍大於三厘米時可以考慮單獨腫塊切除。

二、當腫塊為高惡性組織型態或邊緣被侵犯時,建議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可降低50%之復發率。

三、原位癌合併腋下淋巴腺轉移之機率僅1.4%,除非原位癌合併微侵犯性,或大面積之面皰型合併壞死之腫瘤,才考慮作哨兵淋巴結之偵測。

四、最近亦有學者主張使用合併使用抗荷爾蒙,可以降低局部復發率及減少對側乳癌之發生,目前對停經後且雌激素接受器陽性之患者證實有效。

總之,乳腺管原位癌由於乳房攝影之篩檢普遍,其發生率大增,預後極佳,所以奉勸國內五十歲以上婦女應該定期接受乳房攝影之乳癌篩檢。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