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的檢驗與追蹤

作者: 義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蘇裕傑醫師

多發性骨髓瘤因為與年長者常見的骨頭痠痛、輕微貧血、不明原因的高血鈣以及腎臟功能不良等症狀相似,在內科中也是一種容易遭到延遲診斷的疾病,在台灣大約有一半的患者被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因此長輩定期健檢時,要留意血色素是否下降、血鈣離子濃度是否過高以及腎功能等項目的報告,如果同時有兩到三項症狀時,請務必盡快至血液科求診。

多發性骨髓瘤的確診,會先進行以下幾項前檢測:一、球蛋白/白蛋白的比率。正常的比值大約是在0.8~1,若是超過2就需要特別注意。二、蛋白質電泳。如果有單一特性的異常球蛋白累積,會出現有異常的峰值,稱作M-Peak,這表示身體出現了不正常的蛋白質表現,而這也是多發性骨髓瘤的一個癥候。三、免疫固定電泳IFE(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透過血液或是尿液,分析其中的免疫球蛋白,確認是否有不正常的單一免疫球蛋白聚集,以及是哪一類的免疫球蛋白,治療時便可以依照該免疫球蛋白數量的變化,判斷治療的成效以及疾病的進程。

若前檢查的結果都指向有不正常的免疫球蛋白累積時,便有較高的可能性會是多發性骨髓瘤,為了取得決定性的證據以及提供制定治療策略與用藥選擇的依據,需要接著做以下幾項檢查:一、骨髓檢查(Bone marrow examination)。若是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可發現骨髓中異常漿細胞的比例顯著增加,當漿細胞佔比超過10%,便高度懷疑是多發性骨髓瘤。二、染色體分析。如果分析的結果顯示,染色體有出現特殊變化,如染色體發生缺失或轉位時,患者的預後就需要特別去考量。

現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非常齊全,因此在治療上達到微量殘存疾病陰性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negative,亦即檢查一萬個骨髓細胞仍找不到一個癌細胞,是目前治療追求的目標。而治療期間以及疾病追蹤時,每二至三個月會再次進行以上檢測,並同時檢驗輕鍊比例(light chain ratio),可以更快速的觀察到病情的變化,如果出現惡化的情形,就有必要考慮是否從一線用藥換至二線甚至三線的用藥。此外,若患者始終難以達到較好的治療反應,考慮到後續復發可能性較高,也可以採取所謂的救援性治療(salvage treatment),如使用高劑量化療或是新一代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讓患者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反應,以期改善預後並降低復發可能。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