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疼、下背痛、不明原因貧血,當心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

作者: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 劉耀中醫師

不明原因貧血、骨頭疼痛尤其是下背痛為主、腎功能不全、不明原因高血鈣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四大症狀。但因前三者也是高齡族群很常見的病癥,因此很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統計指出,最終回到血液腫瘤科求診的病患,有幾乎一半以上都曾歷經四處求診、且都曾流浪到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腎臟科或家醫科等的經驗;嚴重的甚至會耽誤早期診斷、治療的黃金期,相當可惜。

的確,多發性骨髓瘤需要由血液腫瘤專科透過一些特殊的項目如血液免疫球蛋白檢驗、骨髓穿刺及切片檢查才能確診;而病患通常是為了上述症狀在各科游走求診好一段時間,雖經治療但仍未見治療成效後,才會進一步轉介或化驗相關免疫球蛋白指數。更有許多病患都是在進入骨頭開刀階段,做過病理科化驗病理切片後,才知道過去不明原因的貧血、下背痛或腎功能不好等情形,是多發性骨髓瘤作祟。

多發性骨髓瘤雖不是惡性度高的癌症,但若因未及早發現、給予做適當的治療時,等到腫瘤細胞開始嚴重破壞骨頭及持續影響腎功能後,就會加重上述併發症的嚴重性,包括洗腎、骨頭被破壞導致壓迫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甚至會因為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失衡、功能變得不好,導致病患免疫力下降而易受感染。本院血液科臨床曾統計且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多數多發性骨髓瘤病患最終都是因肺炎感染而早期死亡。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嚴重時,會造成骨頭細胞被破壞,形成所謂的「吃(啃蝕)骨頭」現象。因此多數病患幾乎都是彎腰駝背,腰部經常痛到直不起來;也有些人會發現發病後,身高竟然比過去矮上一截,高矮差距十公分之多,嚴重影響生活。

一般來說,多發性骨髓瘤致死率並不高,過去國際上對該疾病的分期來分類加上只有少數標靶藥物年代,依疾病可分三期,個別存活期為第一期平均六年以上、第二期約四年、第三期也有二至三年。但它卻是個無法治癒的疾病,即使是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也沒辦法保證讓骨髓中的癌細胞完全清除乾淨,目的主要在加深疾病控制的強度與深度。不過近年來已有多種類的標靶藥物問世且在台灣可使用,可讓病患得到長久而穩定的控制同時也延長過去平均存活率,只要治療成效好,病患仍能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甚至可以完全停藥只做後續疾病追蹤。

無論如何,民眾若發現近半年內自己或身邊超過65歲以上的長輩,有找不到原因的貧血、下背痛,或者有泡泡尿,容易口渴又多尿現象時,就要高度警覺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宜儘早就醫確診,早一步治療控制,以及早回復原有的生活品質。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