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也會得「腫瘤」?認識「心理腫瘤學」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鐘國軒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告,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是癌症、憂鬱症與愛滋病,顯示心理健康在整體健康的角色不容忽視。研究報告顯示,癌症中有憂鬱症狀者可高達60%,而憂鬱的負面思考、感受不到希望與快樂的狀態等等症狀,不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使得病人無法配合治療。因此,縱有再先進的抗癌藥物,若無法讓病人接受治療,一切都是枉然。

癌症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其實比上述狀況複雜得多。隨者科技的進步,罹癌者存活期的增長,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 這門學問逐漸受到重視。心理腫瘤學當然不是心理也會得腫瘤的意思,而是指精神心理層面與癌症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

心理腫瘤學主要由兩個面向切入,一方面探討罹患癌症對心理精神層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探討心理精神層面對癌症的發生與進程的影響。其關心的議題相當廣泛,包含癌症病人精神症狀或疾病的分布狀態、精神疾病與癌症預防的關係、性格發展與精神疾病對癌症的致病可能性、存在議題的探索、心理治療對癌症的效果、長期癌症病人存活者的生活品質、癌症治療時可能導致的心理精神障礙、溝通與病情告知技巧的訓練、終末議題的處理、甚至臨床工作者的精疲力竭(burnout)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面向。

而此一學門,個人認為或可意譯為「腫瘤身心醫學」,因為這應屬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 的範疇,只不過身體的部分是癌症,正如其他類似的學門,如心理皮膚學(psycho-dermatology)、心理腸胃學(psycho-gastroenterology)、心理心臟學(psycho-cardiology)(或稱雙心醫學)一樣,強調心理精神層面與身體某系統的交互關係。而同時注重一個人的身心靈等層面,正是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的核心概念。

相對於其他專業,心理腫瘤學還算是年輕的學門,在台灣,專科學會推展此一概念的腳步也正逐漸加溫。面對罹癌的患者時,我們需要以全人治療的態度,加上心理腫瘤學的專業,才能在抗癌藥物發展蓬勃發展的世代,真正為癌症患者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