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病才可怕! 拒當「心」苦人 「疲球心」3大徵要知道

一名70歲的老翁,曾做過心導管手術,數月前運動時開始有氣喘吁吁的情況,起初不以為意,直到狀況遲未改善且愈發嚴重,並伴隨疲勞、水腫等問題,才緊急至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老翁心臟收縮功能不全,有擴張型心肌病變的問題,治療後又未注重日常保健,以致心臟衰竭,常因呼吸困難、肺水腫和下肢積水,反覆住院。所幸,最後在心臟衰竭藥物積極治療及日常飲食嚴密控制,加上家人細心照料下,狀況逐漸改善,現已恢復先前的活動量,爬山也不再氣喘如牛!

心臟無力成疲球心 累、喘、腫是警訊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俊延表示,人體的心臟如幫浦,能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但若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也有人把它稱作「疲球心」。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有呼吸困難、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伴隨食慾下降等問題,但多數患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仍可正常活動,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病況惡化才緊急就醫,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

疲球心非單一因素 高危險族群應慎防

陳俊延醫師說,心臟衰竭患者多半有跡可循,抽菸、肥胖、沒有運動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其次,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者,皆容易導致冠狀動脈阻塞,當心臟無法供應器官所需血量時,就可能產生缺血性心臟病,若未及時治療,則進而變成心臟衰竭;另外,先天性心肌病變者,因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

讓心臟更有力 水分、鹽分攝取量莫輕忽

陳俊延醫師也提到,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患者應積極與心臟內科醫師配合,除了遵照醫囑、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外,日常生活照護也相當重要。患者可用大拇指按壓小腿內側骨頭5秒鐘,觀察是否凹陷起不來。當皮膚呈凹陷狀態,可能就是有水腫問題,應限制水分及鹽分攝取;建議每天量體重、戒菸、戒酒,且避免感冒,以減低心臟衰竭風險。不管是患者或照護者,都可透過「心臟有力 心臟衰竭衛教資訊網」,了解更多關於心臟衰竭的資訊,創造健康「心」生活。

「心臟有力 心臟衰竭衛教資訊網」:https://www.keepitpumping.tw/

諾華健康諮詢專線:0800-880-870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