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沈倩如 突破角度框架/想像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攝影是在一個框架底下發生的故事,花花世界中,攝影師以獨特之眼,擷取了最美的瞬間,凝結一幅框住的美景,而我們說,好的作品會講故事。

攝影師沈倩如的作品彷彿會說故事,令人禁不住想像相框之外的世界,以及她按下快門那瞬間,之前與之後的故事。我們的雙眼從來沒停止過張望,但在沈倩如的作品中,我們才真正地看見。

完全採用自然光拍攝的她,作品帶有鮮明的個性與辨識性,大膽在食物攝影中使用暗色調或同色系、不介意呈現狼藉完食的餐桌、會讓半成品與道具或是被破壞的食材入鏡,但依然色香味美。

不只是畫面美,強烈的敘事性也同樣引人想要探究。這樣的攝影作品突破了傳統我們對食物攝影的要求與想法,例如一定要打光,食物才會秀色可餐,一定要光澤鮮豔、對比明顯、擺設整齊精緻,才會誘發人的食欲,但這些設定在沈倩如的作品中,完全找不到。

鏡頭之外,低調且總是神秘的沈倩如,也跟她的作品一樣,外表的冷包裹著內在的熱,一身黑衣、個頭嬌小,她對於自己行事的風格,乃至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攝影風格,是這樣描述的,「我在做事情的時候,只會想『我想不想做、要不要做這件事情』,以單獨個體的角度去想,而不是去考慮我的年齡、性別、身分;至於我能不能做,或是可不可以做得很好,這些事情我會等到開始去做之後再觀察,多方嘗試。我很少去顧慮很多或想很多,要做就去做了。」

在台灣念完大學之後出國,是沈倩如從中學就有的目標,「人生大概可以分幾個階段,年輕的時候,凡事比較不會多想,直接做就對了。像剛出來到美國念書的時候,我也是傻傻就去念了,沒有想太多,也不知道要擔心:到這邊我的英文可不可以、到這邊我要怎麼生活……這些事情我完全沒有想。」

純粹以個體的角度去觀看自己,沈倩如得到了不被傳統框架綑綁的自由,在從事市場分析工作十多年之後,辭職成為家庭主婦,又在與台灣家人交換生活點滴、做菜心得的過程中,無心插柳成為了專業攝影師。

框架激發創意

不斷從不同角度嘗試

關於攝影的種種限制,與其說是框架,不如說這些限制更激發了沈倩如的創作欲,她說,「就像現在這裡有一張桌子,上面有五個杯子,一般人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我看到,就會開始去想怎麼把它框成一個景,讓它變成一個你覺得怎麼那麼漂亮的畫面。這就是想像力以及看事情的角度。框架,它的確是一個限制,但怎樣讓人的想像力延伸到框架之外,就必須不斷從不同角度嘗試。」

想在瞬間創造出一首詩,是沈倩如對自己攝影作品的想望,於是她必須突破傳統攝影的概念,從起初食物煮好就拍起來、比較紀錄性的攝影,到開始分析、模仿自己喜歡的攝影作品。

沈倩如運用自己擅長分析的天賦,不斷觀察、拆解、重組、換角度、創新,「我開始想能不能多放一些生活的情節進去,比如煮一杯咖啡,我就會把旁邊的東西也放進來,別人看到了就會問,你為什麼要把這個東西放進去?這個東西在這裡是要做什麼的?有什麼關聯?當然會放進來一定有我自己的故事,但你看了也可能會有自己的解讀。有點像是製造情節,就像你寫小說一定有情節,你去設計細節,鋪陳那個故事,這樣看的話你就不單是看一杯咖啡,你還可以從比較遠比較大的角度來看這一張照片,多了一些故事性。」這個故事,有觀眾的解讀,也有沈倩如的想像,彼此想的也許一樣,也許不一樣,但耐人尋味的溝通因而產生。

「就像人生往往也是這樣,我們受限於別人給的規格,忘記規格之外我好像還有很多可以做可以說的東西。不是你給我什麼東西我就接受,有時候需要去想像。」

對於會容易受限的人,沈倩如雖然很少給別人建議,但她還是鼓勵大家,「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個地方,盡量去想你還可以做什麼,不要說你不能做。」

Profile

沈倩如

•臺南人,在美國留學後就業定居,現為當地專業攝影師

•原從事產業研究,撰寫分析報告多年後離職,有時在部落格寫料理、攝影、聊文學,進而走入專業攝影的行業• 作品可見於BBC、ELLE、Food & Wine、Icelandair、Moleskine、Uber、Westin Hotels & Resorts、Yahoo等美食和生活雜誌與廣告,以及美國Condé Nast、Hearst和Time、德國Bauer和北歐Egmont等集團雜誌

•最新著作:《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時報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4期/1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上魅麗FB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