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身心疾病,患者除了憂鬱的症狀,也同時合併恐慌的症狀,像是突然間有嚴重的胸悶、心跳快、頭暈等症狀,但是身體檢查又找不出病因。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腦影像研究中心為了暸解藥物對這類病患的治療效果,特別經過一整年的時間,在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患者中,篩選出未曾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賴建翰醫師說,這類患者很少,願意配合治療和追蹤的更少,最後只有十五位符合條件並完成治療。研究發現,這些患者接受抗憂鬱劑(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治療6週後,症狀明顯緩解,像是某位中年女性患者,治療前有嚴重的憂鬱情緒、自殺意念、吃不下、過度的罪惡感、無法集中精神、突然間嚴重的胸悶、心跳快等症狀。在經過6週的治療後心情明顯的改善,自殺意念消失,胃口也變得比較好,胸悶、心跳快等症狀也變少了,並且不會一天到晚責怪自己。  

※治療後MRI照片(左邊黃色區域為額葉腦部區域同質性增加的部位 , 右邊粉紅色區域為顳葉腦部區域同質性減少的部位)

此外,接受6週藥物治療的患者,經過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MRI)的分析發現,治療後在主管認知功能(像是理智思考、執行能力、運算能力等)的額葉腦部區域同質性有增加的情形,在主管負面情緒的顳葉腦部區域同質性則有減少的情形。所謂的「腦部區域同質性」指的就是腦部活動的一致性,象徵的是腦部功能是否能夠協調運作,增加的話就會強化這個區域原本就有的功能,減弱的話則代表會弱化這些這個區域原本就有的功能。額葉腦部區域同質性增加就會增強原本的理智思考能力,顳葉腦部區域同質性減少則會弱化原本的負面情緒,而且腦部區域同質性的改變也和相關臨床症狀的反應呈現有明顯的相關性。

賴建翰醫師表示,結果顯示,抗憂鬱劑可以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並且產生增強認知功能及抑制負面情緒的效果,可以防止憂鬱症患者腦部持續退化或異常,目前這個成果也已發表於國外的期刊,所以憂鬱症患者不要害怕進醫院或診所,當狀況不好或失控時,藥物治療可以提供一些幫忙,所以還是與憂鬱症患者及家屬分享以下這句話,那就是「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腦部沒煩惱。」(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