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為什麼說重新「正名」胃腸道基質瘤呢?因為在以往的幾十年,這種胃腸道黏膜下的腫瘤常被認為是從黏膜下的平滑肌長出來的,而被稱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惡性肉瘤。直到近十幾年來,經由特殊染色,才明白大部份這類腫瘤不是源自黏膜下的平滑肌,而是來自間質細胞,於是才給予重新「正名」為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這個疾病之所以在本世紀初這麼被重視並廣泛討論,除了以往誤認了它的起源驚異之外,還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標靶藥物之發展,讓這個疾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王先生退休後替自己安排了全身性的健康檢查,卻在做胃鏡檢查時發現胃黏膜下有個3公分腫瘤,嚇到半條命都快沒了,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後,醫師高度懷疑是胃腸道基質瘤,由於腫瘤部位較深無法用胃鏡取出組織切片確診,在醫師建議下進行腹腔鏡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後送至病理部檢驗,經診斷後發現屬於低惡性度腸胃道基質瘤,由於腫瘤已被完全切除,醫師叮嚀只需定期至醫院胃鏡及電腦斷層追蹤即可,不必過度擔心。高雄榮總一般外科陳以書醫師表示,多數病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不經意發現到胃腸道基質瘤,由於大部分病人發現前都沒有任何腸胃道不適及異狀,所以剛發現時總是非常難接受,反觀,也由於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儀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胃腸道基質瘤的檢出率,讓更多此類病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以書醫師說明,GIST依發生位置,胃最常見大約60%,其次小腸30%,其餘的腸道大約10%。胃腸道基質瘤可依據腫瘤大小、細胞分裂的數目、位置分成四大類:非常低危險性、低危險性、中危險性及高危險性,這項危險分類可用以評估手術後的預後及復發機率,一般腫瘤位置在胃部治療效果最好,小腸、大腸及其他部位則較差;中低惡性度的復發率通常很低,但若為高惡性度者,則屬於較易復發的一群,要特別注意。胃腸道基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開刀,透過腹腔鏡或剖腹手術,完全並完整的將腫瘤切除,後續仍需每3至6個月定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追蹤。另外,針對手術高風險的病患及發現時已經較晚期,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病患,則建議先使用標靶藥物,並觀察評估腫瘤是否縮小,若確認有持續縮小並到能切除的狀況時,還是會建議手術切除腫瘤。

陳醫師表示,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有兩種,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基利克」是一種蛋白質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主要透過阻斷c-Kit基因的信號通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是目前健保補助的第一線標靶藥物;而「紓癌特」則是針對PDGFR-α的突變,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同時亦能幫忙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避免提供腫瘤細胞氧氣及營養,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而自行死亡,是目前健保的第二線治療藥物。臨床上,針對無法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的病患,會先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並評估用藥後對腫瘤控制的效果,若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不佳,或是在持續吃藥後產生抗藥性,以致造成復發或是腫瘤轉移等現象時,醫師則會先考慮是否要提高基利克藥物劑量,但通常部分病人再提高藥物劑量後容易導致嚴重副作用,為避免此種狀況發生,則會建議改用第二線標靶藥物「紓癌特」。在臨床上,對於第一線藥物使用失敗,治療上較為棘手的病患,若改用紓癌特仍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抑制再次復發的癌細胞,讓病情獲得有效控制並延長生命。胃腸道基質瘤標靶藥物的出現,讓平均存活期從20個月得以延長至56個月。

陳以書醫師叮嚀,由於目前尚未發現胃腸道基質瘤與任何危險因子有關,所以一旦發現腸胃道有任何不適或異常狀況時,建議要立即求診,若透過內視鏡發現黏膜下有腫瘤,第一個即要考慮是否為胃腸道基質瘤。這個疾病的預後相對於胃腺癌是比較好的,即使手術無法完全切除,也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若第一線藥物的使用失敗,還有第二線的標靶藥物可用。醫師叮嚀,病患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