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飲食真的有效嗎?
坊間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抗癌飲食方法,諸如生酮飲食,葛森療法,和生機飲食等等,癌友們也常會問這種抗癌的飲食模式有效嗎? 其中的生酮飲食和葛森療法曾經做過動物實驗或是一些初步的臨床研究。
 
生酮飲食治療的緣由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是因為Dr. Russel Wilder從「斷食」中看到了若干好處,為了複製斷食的療效,特地模仿斷食的營養狀態,設計了一套能產生酮體的飲食模式,把它命名為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一種超低醣、低蛋白、高脂肪的飲食 (通常脂肪攝取量占總熱量的80%以上)。透過模擬飢餓的狀態,強迫身體燃燒脂肪而非人體原本以燃燒碳水化合物來提供細胞的能量。
由於生酮飲食中只攝取到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肝臟便會燃燒脂肪來提供身體的熱量,結果產生了脂肪酸酮體。酮體是大腦與心臟的很好燃料,而且身體的周圍組織也能利用酮體,不過肝臟本身並無法利用酮體。當血液中酮體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酮體被運送到腦部可取代葡萄糖成為能量來源,能緩和癲癇的頻繁發作,因此臨床上主要用於控制兒童顽固性的癲癇。又因為腫瘤細胞處理生酮體來獲取能量的效能低,生酮飲食被建議可以用於癌症的輔助治療,例如腦神經膠質瘤。生酮飲食也可以改善多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症狀,包括肌萎縮性側索硬化,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和帕金森氏症。
總之,生酮飲食之所以被提倡,是去模仿斷食的設計,改變體內原本以燃燒碳水化合物來提供熱量的方式,變成以燃燒脂肪酸為主,這樣改變體內熱量的代謝對健康的長期影響目前還不知道。況且,該飲食有禁忌症有些人並不適用,也會產生些不適的副作用,加上醫學研究已證實長期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會明顯地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生酮飲食是好是壞,仍有待臨床的長期追蹤!
 
三招提升整體抗癌力
癌症的成因多元又複雜,包含致癌物質、細胞缺氧、慢性發炎、代謝異常和血管增生等因素都可能促使細胞過度增生、癌化和轉移。因此,無論是治療癌症或是預防癌症都必須要全盤考量和整體對待,光靠改善飲食一環仍然是不足夠的。因為身體的健康是離開不了生活中的元素,生活中的飲食、運動和想法是決定健康與生病的三個生命操控桿。
天然的蔬食,是振動能量比較和諧的食物。健康的蔬食包括三個面向:(1)食物的內容:每天攝取當季節的7種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除了少吃加工的食品之外,需要改以優質的一手植物蛋白質(糙米、藜麥、非基改的黃豆和堅果等)來取代累積各種化學汙染物的動物性蛋白質。(2)烹調的方式:4少—少油、少鹽、少糖和少煎炸烤的高溫烹調)。(3)進食的順序:先吃葉菜類、根莖類,其次是豆腐和麵腸等蛋白質類,最後才吃糙米或全麥的穀類,並且不要飯後喝湯或喝水分。
由於物質都是原子所構成,也就是電子圍繞著質子在旋轉,因而產生一種振動波頻。因此,凡是物質都具有其固有的振動頻率,食物自然也不例外。自然界的每種食物各有其獨特的能量,也就是一種振動頻率。所以,食物不但具有化學上的營養熱量,也擁有物理上的振動頻率。依據不同食物的組合和比率,調配出各種的食物組合,能夠調節不同器官自律神經的活性,進而改善該器官的微循環,消除患部的慢性發炎以及恢復患部器官的功能,自然就能達到細胞修復的最佳狀態。
抗癌的運動,是指有效、無害、自己能做的運動方式,例如智能氣功和太極拳等。這類藉由運動和肢體伸展的律動,來調整身體自律神經的頻率活性,不但能促進內臟的氣血循環,並且可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可是不建議癌症患者做以鍛鍊肌耐力為主的跑步和健身器材運動。
正面的想法,包括適當的釋壓方式和良好的睡眠。我們的身體除了心跳、呼吸和血管博動的頻率之外,我們的意念腦波也是一種振動頻率。所以,正面肯定的思維有助於身體內臟運作的順遂,尤其是要肯定自己擁有與生俱來的「自癒力」。
 
自律神經就是自癒力
那我們為什麼會有自癒的能力呢?因為人類是溫血動物,細胞器官需要在37C的恆溫下才能正常運作。血管就是維持各器官組織在37C的體溫,並負責輸送氧氣營養和代謝廢物,因而提供了細胞活動和修復的種種需求;另外,也提供各部位和器官充足的白血球、殺手細胞和抗體等,來維護各部位和器官的局部免疫力。所以說血液循環決定了生老病死,而調控全身各處血管的微循環就是自律神經,包括心臟本身的微循環和心跳的快慢。因此,自律神經決定了血液循環,也就決定了我們的生老病死,所以自癒力其實就是自律神經啦!
由於自律神經的傳導像腦波一樣是種波動的頻率,是無法用化學藥物來調節自律神經的頻率活性,需要用振動頻率才能調節自律神經的頻率。因此,和諧的天然蔬食、抗癌運動和正面思維都能調節自律神經的平衡,影響身體各個器官之間整體運作的和諧,因而提升自癒力、免疫力和抗癌力。
要想抗癌或是預防癌症的朋友,首先要全面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改採天然蔬食、抗癌運動和正面想法。當然,生活在陽光充足、好空氣和好水的優良住家環境,也是不可缺的呀!
 
陳惟華博士醫師自律神經治療專家http://drchenwh.blogspot.tw/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