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裡的真 善 美

從失明到復明

從模糊到清晰

他們  用愛心與真情

牽引病患走向光明

 

他們  懸壺濟世

他們  救人助人

以篇篇故事

成就白色巨塔裡的動人經典  與傳奇
 

病況改善是最感欣慰的事

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林友祺

林友祺醫生家學淵源,從小家中就有長輩擔任眼科醫師,耳濡目染下,林醫師對眼科工作的興趣也開始萌芽,加上眼科兼具內、外科特性,讓喜歡實做感覺的林醫師從醫十三年以來,熱情未減,包括眼整形手術如眼瞼下垂、睫毛倒插和雙眼皮手術等,都是她專精的領域,也造惠許多病患,展開美麗新視界。

林醫師說,有位病患遠從帛琉而來,因為所服務的醫院配合國家醫療外交政策,主動對帛琉醫療困境提供協助,這名病患雙眼有嚴重的老花加上白內障,已拖了十幾年都沒有治療,好不容易申請到公費來台就醫,儘管在台灣只需動個簡單的小手術,但帛琉當地醫療資源缺乏,導致病患已接近失明的程度,不但無法從事捕漁的工作,連日常生活都需要人攙扶,當他開完刀紗布拿下來見到光明的那一刻,露出驚喜的笑容,讓林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來看診的目的不只是看病,還想找人說話,得到正向的肯定…」,每每看到病人情況改善,康復出院,是林醫生最感到欣慰的事;有時候,在進行雙眼皮整形手術之後,許多人會因為外貌改變重塑自信和美麗,也讓林醫師體會到快樂和成就感。

林醫師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醫生職責與研究,對她來說,敞佯青山綠水間,就是紓解工作壓力最佳的方式,雖然台灣的醫病關係需要修補,但十件事有一件是開心的,就值得林醫師繼續堅守工作崗位。

多一些思考,病患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孫啟欽

孫啟欽醫師原本在內科服務,因緣際會踏入眼科領域,原因之一是內科難免會接觸到臨終病人,讓心情受到影響,而眼科蘊含內科治療的精神,又具備顯微手術的精巧,讓孫醫師決定投身其中,並考上博士班持續鑽研眼科醫學的研究。

孫醫師說,博士班著重科學與邏輯思考的訓練,運用在實務上可採取最佳的治療對策,再將累積實務經驗整理成系統性的論文,裨益眼科的診斷治療。孫醫師專精白內障治療、角膜移植、乾眼症以及雷射近視手術等,由於眼睛異常通常也是全身性疾病的警訊,還曾經發生過讓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有位急診照會的病患眼睛紅腫,經過診斷之後,發現是糖尿病造成的黴菌感染,致死率高達50%,我請他趕快轉到感染科,對方半信半疑,沒想到過兩天人已躺在加護病房,幸好挽救住性命…」曾經擔任內科醫師的專業及敏感度,讓孫醫師每每在第一時間發現眼疾的主因,及時改變病患的命運。孫醫師專業程度有目共睹,不乏同業轉介紹病患前來,甚至請孫醫師為自己的阿嬤進行白內障手術,讓老人家恢復清晰的視力。

「如果連醫師都放棄,病人還有什麼希望可言呢?」孫醫師堅持,努力過後就不會徒留遺憾,竭盡所能幫病患解決問題,只要多思考一些,病患的人生就不一樣,O型射手座的個性總是帶來正面、樂觀的能量,也讓孫醫師更樂於接受挑戰。

病人的笑容就是最大的鼓勵  

維明眼科院長 陳建維

陳建維醫師在眼科服務已20年,精通白內障手術、各種角膜病變及治療,最大的成就感是幫助病人從看不到到看得見,就像最近有位老太太接受白內障手術,本來連幾根手指頭都看不清楚,開過刀之後情況大為改善,也重拾明亮的視力。

他說,白內障是老人常見的眼疾,但上了年紀的人很怕動手術開刀,往往等到水晶體變很熟很硬才來找醫師,除了忍受視力模糊的生活品質,手術風險也跟著增加,恢復期變長,其實,隨著醫學進步,目前白內障手術不但傷口小,不會痛,人工水晶體也有多元的選擇,可以很快改善視力。

定期作眼睛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孩童尤其重要。陳醫師說自己是「久病成良醫」,因為從小眼睛有散光,還好早期接受眼科治療才恢復健康的視力,因此,對於呵護眼睛要從小做起特別有感觸,他提醒家長,小朋友有近視就要戴眼鏡,不戴眼鏡反而近視容易增加,尤其東方國家因為課業壓力大,孩童長時間閱讀、寫作業等近距離用眼,導致近視的比例高於歐美很多,戴角膜塑型片或點散瞳劑可預防度數增加,避免成為高度近視與視網膜剝離的危險群。 

行醫多年,陳醫師竭盡所能幫助許多病人,他曾經親自為父母及老師執行白內障暨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讓老人家擺脫多年的困擾,視力變得更清晰。陳醫師說,眼睛的治療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對病人的幫助以及病人回饋都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而這正是陳醫師堅守工作崗位的原因。

將心比心 讓病患重拾清晰視力 

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賴佐庭

賴佐庭醫師求學時代就喜歡動手操作和精細的實驗,加上父親就是醫師,克紹箕裘的志願,開啟了眼科行醫的契機,他說,比起外科手術的大刀闊斧,眼科的顯微手術是粗中有細,雖然眼睛的體積小,但構造精巧獨特,透過靈魂之窗可一窺全身性疾病,包括血管、外觀改變、視覺變化…等,及早發現及早診斷治療,所以眼睛可說是非常重要器官。

從事眼科醫療工作已六年的賴醫師,將心比心,以照顧病人的福利為優先,他服務於都會區的醫院,部分病患是上了年紀的長輩,賴醫師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作說明,或是以圖像解釋艱澀的詞彙,有時候也透過舉例的方式如眼睛就像照相機或底片…等,讓病人充分瞭解病情、解除疑慮。

他記得有位七十幾歲的阿伯由家人陪同前來進行白內障手術,因為眼疾的緣故,病患已經很久沒有看清楚家人的長相,以為年紀大視力變模糊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當開完刀視力變清晰的那一剎那,病患驚喜的表情讓他難以忘懷。

賴醫師也接觸到許多小兒視網膜疾病的案例,小兒視網膜疾病多是先天遺傳或是早產的問題,治癒率因人而異,每次看到父母擔心的神情,賴醫師感同身受,更盡全力找出最好的治療方式。

一路走來,賴醫師想到病患重現光明時的喜悅,以及自己跟著老師「做中學」,到現在可獨當一面…這些點滴也成為支持熱情工作的動力。

學習新知精進醫療技術

大甲光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蔡明輝    

蔡明輝醫師醫學院畢業之後,本來有走外科系的想法,所以在眼科和耳鼻喉科之間徘徊,但考量眼科挑戰性大,又能為病患帶來最立即性的改善成效,而且未來發展較寬廣,所以投入眼科臨床工作。

蔡醫師迄今從醫13年,在服務病人時,他認為醫師是一份相當神聖的工作,病人完全信任且全程託付給醫師,因此,都是抱著給病患最好的治療為最高原則,也讓求診的病患達到最大的病情改善。

蔡醫師專精的領域包括眼角膜疾病治療、角膜移植和白內障手術,而在兒童視力保健也多所著墨,門診還常碰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其中,跟一位病人的互動令蔡醫師印象深刻,他說:「這位乾燥症的病人從第一年當主治醫師就跟隨我,到現在已經是第八年,每次都不遠千里從雲林至台中就診,八年下來跟病患和家屬就像好朋友般親切,每逢年節他們也會送來小禮物問暖,雖然禮不重卻充滿情意,我想這應該就是所有臨床醫師都期待的回饋。」

蔡醫師說,當一位眼科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是患者的病情有大幅度的改善,最大的挫折感則來自於治療未達預期效果,這種挫折感一部分是因為醫療的不確定性,另一部分則來自於自己學能和技術有待提升,因此,身為一位臨床醫師,除了要有醫療的熱忱之外,還要不斷的學習新知和精進醫療技術。

以病人的需求為已任

奇美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彭凱鈴

彭凱鈴醫師專精視網膜及黃斑部病變手術,她說,近幾年來眼科手術的技術純熟,且儀器的設計也愈來愈精良,加上大眾媒體宣導衛教資訊,發揮「早期發現眼疾、早期治療」的效果,使得眼疾的治癒率比以前提高許多,但3C產品盛行,許多年輕人頻繁且近距離的使用手機、平板電腦,也為黃斑部病變埋下年輕化的危機。

從醫十六年以來,彭醫師以病人的需求為已任,幫助病患重見光明,是她最大的成就感和快樂,她還記得,擔任住院醫師期間,有位七、八十歲的病患,因為白內障手術前來開刀,手術結束後,病患的角膜有些水腫看不清楚,很生氣且頻頻抱怨,但點了幾天的藥之後,情況大有改善,讓重見光明的病患很開心,後來,當事人離開人世,他的子女特別跑來跟彭醫師道謝,因為恢復視力的喜悅,讓爸爸在最後那段時間更無缺憾。彭醫師提到,資訊發達讓醫師的角色從權威式變成諮詢的角色,和病人之間的互動也以討論的方式為主,最重要是用病人的語言跟對方溝通,才能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目前每天有三分之一時間都在醫院,彭醫師甘之如飴且樂此不疲,她談起行醫的緣起,當初因為眼科顯微手術很精巧,可用自己的雙手為病人動手術,且工作環境安靜單純,很適合自己的個性,毅然投入眼科領域,但熱愛工作的彭醫師也自我提醒盡量避免熬夜,同時更注重養生,因為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本錢守護民眾健康。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