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快速成長時段:除了出生六個月內,另一時段則是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最明顯的身體變化是身高、體重、身材比例與第二性徵的發育。這些改變都受中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嚴密控制及調節。就女孩而言,其成長陡增期一般是始於9~11歲間,尖峰期平均是12歲。接著成長速率緩慢下來,在15~18歲時完全停止。常常在門診碰到才小二胸部就開始發育,小三來月經的比比皆是,其實性早熟也算是現代的文明病,兒童性早熟現象越來越普遍,年齡也有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性早熟的小女生,剛開始身高可能特別高,其體內不僅性荷爾蒙分泌增加,生長激素也常一併增加,因而導致骨骼提前癒合,病童常常在兒童階段就達到生長高峰,甚至可能在10歲前,身高發展就開始延遲、停滯,且出現早熟的特徵,此時的孩童,常常必須以青少年的外表,童稚的心靈去面對外界事物。這種情形有80-90%屬於體質問題找不到明顯原因,兒童性發育提前我認為原因出在飲食與環境,性早熟其中一個原因是長期服用滋補品引起的。所以請不要再一天到晚餵小孩吃胎盤素、花粉、蜂王漿、鹿茸、人參等補藥。

現在少子化,大家可能對保健品比較重視,希望孩子長得高一些,或者孩子長得壯一些,少生病。所以飲食方面吃得越來越精細,補得越來越高級,用一些給老年人用的保健品用到孩子身上。而中藥包括冬蟲夏草、桂圓、荔枝乾、黃耆、何首烏等越是大補類的藥膳,越易改變孩子正常的內分泌,造成其身心發展不平衡。

性早熟的地雷飲食還包括雞脖子與雞翅膀、現今市場上出售的家禽,絕大部分是用摻有快速生長劑的飼料餵養的,禽肉中的促熟劑殘餘主要集中在家禽頭頸部分的腺體中己及打藥部位雞翅膀上,減少吃這兩個部位就降低性早熟的機率。地雷食物還有施打過多催熟劑蔬菜和水果,盡量選當季蔬果如果不是當季蔬果幾乎都是在促熟劑的幫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一定要避免給幼兒食用。

許多小女生的體重都超出標準、偏嗜油炸及脂肪類、太少吃蔬菜。特別是炸雞、炸薯條和炸薯片,過高的熱量會在兒童體內轉變為多餘的脂肪,引發內分泌紊亂,導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經反復加熱使用後,高溫使其氧化變性,也是引發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每週光顧速食兩次以上,並經常食用油炸類食品的兒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兒童的2.5倍。這種肥胖容易干擾內分泌而造成提早發育。

然而環境污染,還有一些日用化學品也可能因為環境賀爾蒙的影響導致小女生發育失調。環境中類激素污染物的影響,比如用的洗滌劑、農藥,還有塑膠產品會產生一些物質,到大氣環境中經過分解會產生類似於雌激素樣的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能孩子通過食入,或者皮膚接觸,導致性早熟,小孩屬於敏感的個體,而且他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對這些東西敏感性要比成年人敏感得多。

兒童的皮膚比成人薄,加上兒童皮脂腺尚未成熟,皮脂分泌量少,皮膚的防禦屏障功能較弱,對外界的刺激很敏感。而成人化妝品中大都含有香料、防腐劑和各種有機化合物等化學成分,這些物質極易進入兒童體內,導致過敏。醫生提醒,現在一些化妝品裡添加了糖皮質激素或雌激素,兒童長期使用這類化妝品,輕則可能引起激素依賴性皮膚炎,重則可致兒童生長發育早熟。學齡的女孩由於月經提早來潮,加上身體外觀的改變常常引起同齡孩子的嘲笑,不但影響病童心理的健全發展,可能造成壓力影響學習,或受同學取笑造成心理障礙關心孩子是否因性早熟而被欺負或是否因性早熟而產生的心理偏差問題。

我建議家長要注意小朋友的情緒可由日常生活的作息來看出端倪,當小朋友有成績不理想、退步,在學習過程中或學校裡常發生問題。以及害怕上體育課,對日常生活中的活動缺乏興趣等,家長與老師所扮演的腳色就是讓小孩很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從詳細地告訴有關性早熟的知識及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及自尊心,必要時向醫師諮詢意見,但是我不太建議太輕易使用西醫的抗賀爾蒙藥物,這樣不僅擾亂小朋友自身的內分泌系統,將來可能還會產生更多問題。

那中醫如何介入呢,中醫認為「腎氣」是人類生長發育的重要物質基礎。「腎氣不足」,小孩身體廋弱,免疫功能低下,生長緩慢性發育延遲。「腎氣亢盛」,則氣有餘便是火,火旺而腎陰相對的不足,腎的陰陽失去平衡,而造成性早熟,月經提早報到。外在的原因包含飲食沒有節制,過度飲食肥甘厚味, 主要的病機為肝經濕熱,脾腎不足,陰不潛陽,相火妄動。 病位主要在脾、肝、腎,病性可虛可實,治療上要區分清楚, 一般屬於「虛」者,既要補其不足,又要注意清其虛熱,實者 既要清泄其火,又要注意顧護正氣。

中藥會比西藥來的溫和,中藥的使用著重在陰陽平衡的觀念,對於早期性早熟患兒的療效較好, 也可以避免長期服用激素抑制劑所帶來的副作用,或是減少其用量,家長應多鼓勵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每天都要運動,且盡量持續運動超過30分鐘,以排出汗為標準,也同時要注意孩子是否每天連續睡眠至少8小時,都可以刺激骨骼生長。還有採取中式飲食,戒掉可樂、雞排、炸雞、薯條等西方飲食,採取東方飲食,不論是日式,中式,韓式都比西式來的好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