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管教 KO寶貝壞行為(Part4)
處理孩子的感覺
父母最困難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孩子學習難過、憤怒、悲傷等感覺,有些家長會抑制孩子展現負面情緒,楊琬琳心理師強調:「感覺沒有對錯之分,就像成人在某些情況下也會覺得生氣、失望。」因此,父母首先應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並給予同理,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堆的積木不小心被推倒了,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也會覺得好討厭,你現在一定很難過對嗎?」

承接、同理孩子的情緒後,父母可再進一步協助孩子處理事情──「可是你因為太生氣,就不跟妹妹玩,這樣妹妹也會覺得很傷心,不如我們一起加油,再把積木堆起來好嗎?」
 
父母停看聽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行為或是反應,家長的情緒容易快過思考,導致忽略管教真正的本質,因此,在處理管教問題時,家長可把握「停、看、聽」口訣:
1.      對情緒喊」:
情緒容易掩蓋理智,使父母忽略了其實有更好的管教方法。父母可以試著思考,為什麼孩子在特定情境下或是出現某些行為時,會令家長有如此大的反應,試著自我覺察。

2.      試「看」前因後果:
情緒暫緩之後,父母可以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結果、看看孩子的反應、表情、情緒,同時也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

3.      細「聽」孩子怎麼說:
當家長了解大致狀況,也比較能理性看待孩子行為表現時,接著就可以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為什麼這樣做、感覺是什麼,讓孩子的說法協助成人找出最適合的問題解決與管教方法。
 
找出合理處罰方式
洪梅禎心理師提到,廣義的處罰種類很多,舉例來說: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增加孩子不喜歡的活動,都可以作為修正孩子行為的手段,但不論使用何種方法,都必須讓孩子明確清楚自己「被處罰的原因、被處罰多久、該表現的正確行為」。尤其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容易失衡,例如當孩子忘記帶作業回家,父母便罰他不能看電視;當孩子打人,父母仍使用一樣的處罰方式,如此一來,孩子便無法分辨錯誤行為的輕重比例。楊琬琳心理師提醒:「處罰應符合比例原則,而處罰方式最好事先和孩子約定好、孩子也同意之後再進行。」譬如孩子如果沒把玩具收拾乾淨,就不能去公園玩,讓孩子自己承受錯誤行為帶來的結果。另外,對於年紀較大一點的孩子,家長也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補救方式,像是寶寶習慣性賴床,則可與其討論要以哪種方式叫他起床?孩子參與其中,會更容易達成想執行的目標。
 
具體給予讚美
透過成功經驗學習自我肯定,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因此當寶貝出現優良行為時,父母可在合適的時機給予鼓勵及讚美。楊琬琳心理師提醒,在讚美寶寶時,要留意避免空泛的讚美,例如孩子無論任何行為,父母都急著說「好棒喔!」,容易因此讓孩子感到迷思。「讚美的核心原則為具體陳述。」楊心理師說道,例如孩子正在畫畫,家長可以稱讚:「你畫的彩虹好美,真厲害呢!」藉此幫助孩子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我很會畫畫。」除此之外,具體的鼓勵與讚美還能產生遞迴性,經常接收到正向語言的孩子,也會不吝嗇將誇獎他人的話語放在嘴邊。
 
5Tips,必知說話技巧
雖然每位寶寶、每個家庭都有個別差異,一樣的管教方式不見得人人適用,但在教養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原則可參考,只要把握基本的核心概念與說話原則,並針對孩子氣質稍微調整,無論是親子溝通或是教養戰爭,爸比媽咪皆能獲得新發現與體驗。
 
Tip1採取重點式說法
不同年紀的孩子認知發展狀況與注意力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給予指令時應盡量簡短,因為寶寶沒辦法一次處理、記得過於繁複的訊息,建議採取重點式的說法,例如:「回家之後1.先吃飯2.洗澡3.才能玩玩具」,交代完事情後,換孩子說說看,父母也可藉機檢視寶寶到底吸收了多少。
 
Tip2指令具體明確
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經常告訴孩子「不允許做的事情」而非「允許做的事」,楊琬琳心理師提到:「父母提醒寶寶不能站到椅子上,孩子便鑽到桌子底下,與其如此,不如直接告訴孩子『吃飯要好好坐好,吃完才能起來』。」洪梅禎心理師也表示,有些孩子會故意挑父母語病,舉例來說,家長要求寶寶上床睡覺前「把車車收起來」,結果孩子竟把玩具車收到床鋪上,因此下達明確的指令很重要,正確的說法應為「把車車收進玩具箱」,如此一來能減少孩子與父母討價還價的機會。
 
Tip3堅持原則不曖昧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父母的原則不容許孩子挑戰,像是關乎寶寶的安全問題時,家長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譬如孩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成人應避免對孩子說「你乖乖坐這邊好不好?」,洪梅禎心理師強調,一定要孩子配合的時候,切忌出現「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這類型的曖昧詞語,以免讓孩子認為有可協調的空間。
 
Tip4釐清模糊概念
對於有些抽象的概念,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用實際的例子去區辨,例如孩子想跟哥哥姐姐進入同一個泳池,家長告訴孩子「不行,你太矮了!」孩子可能會反駁,認為自己已經「夠高了」,此時家長可直接引領孩子到泳池邊的身高標示,引導孩子「你看,身高要超過這條紅色的線,才能進入泳池。」或以各種不同的例子,讓孩子理解模糊、遲疑的定義。
 
Tip5父母以身作則
洪梅禎心理師表示:「家是孩子最早開始學習的場所,因此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曾有家長帶著孩子來諮詢,煩惱孩子愛講髒話,一問之下,原來家中成員平時都將髒話掛在嘴邊。」尤其還沒上學的孩子,每天的生活環境、活動場所、他人互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教室,因此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單方面的管教,父母也別忘了陪伴孩子以及與其共同成長的重要性。
 
避免曖昧詞語,以免讓孩子認為有協調空間。
洪梅禎
學歷: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澎湖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特約臨床心理師、桃園縣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培靈關西醫院臨床心理師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專長:早期療育、親職諮詢、兒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衡鑑與治療
 
楊琬琳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經歷:臺灣兒少生涯促進會學習輔導組組長、生涯志工培訓講師、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志工輔導課程講師
現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全職諮商心理師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洪梅禎、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楊琬琳
模特兒/淘氣寶貝花生米
攝影/鯊魚影像工作室(www.sharkjiang.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5年6月號。http://www.mababy.com/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