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源自胃腸道的細胞病變,追根究底,約有九成病患是因為KIT或PDGFRA蛋白質變異所造成。標靶藥物的問世則是無心插柳的意外驚喜。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彥仰指出,治療基質瘤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原本用於治療慢性骨隨性白血病(CML),當初被意外發現可阻斷KIT或PDGFRA,停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根據研究顯示,第一線標靶藥物對復發、轉移的胃腸道基質瘤有將近九成的療效。

國外臨床實驗顯示,在第一線標靶藥物問世前,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的中位存活期僅有19個月,但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後,所有病患的中位存活期達到58個月,增加3倍以上。因為療效顯著在加上此藥物的耐受性良好,也因此開啟了術後輔助治療的新契機。

陳彥仰說,八成的基質瘤都可以手術切除,但若遇到身體狀況不佳、腫瘤擴散速度太快時,在過去只能轉而接受化療,且受限基質瘤先天生長位置不適合放射性治療,因此標靶藥物的出現,突破過去無法手術或腫瘤轉移的治療困境。

目前對於手術無法切除或術後轉移的病患,健保已核准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Imatinib)治療,抑制腫瘤生長甚至是縮小腫瘤,讓胃腸道基質瘤擺脫過去無藥可治、醫師及病患只能束手無策的窘狀。

但標靶藥物能做的不僅如此,包括美國及歐洲數個臨床試驗更發現,若進一步在復發前,即手術後給予第一線標靶藥物輔助治療,病患的無復發存活可大幅倍增,正因為效果明確,健保局也將在二月一日正式開放把胃腸道基質瘤標靶藥物術後輔助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針對6公分以上腫瘤患者,給付輔助治療一年,堪稱一大福音。

胃腸道基質瘤高復發,陳彥仰強調,術後的追蹤與治療更顯重要。尤其大於6公分的胃腸道基質瘤在完整切除後,部分患者可由輔助性治療得到好處,但整體存活率的改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資料來證實。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台北報導 2011.01.25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