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照護與防治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在2020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一名。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小組在2012年11月16日發表一篇,運用多種統計方法分析20年來收集的9,079筆受訪資料。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自1990年的11.5%上升至2010年的23.8%,而常見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失業、低教育程度、以及明顯影響日常活動的身體疾病。(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到底哪些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呢?從精神醫學以及腦科學的角度來解析,可分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
生物因素方面,最常提到的莫過於遺傳的可能性,舉例而言,一般人憂鬱症的罹病率為10%~15%,重度憂鬱症患者的一等血親,罹患此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到3倍,因為這涉及到體質上有神經傳導物質(俗稱腦內分泌,例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運作不穩定的理論;另外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女性為男性的1.5~2倍,表示腦裡負責處理負面情緒的系統(特別是杏仁核),男女有別。
心理因素方面,病前人格特質,特別是內向、過度壓抑、急性子、容易煩惱、依賴個性、完美主義(又叫做強迫性格)、情緒容易起伏很大的戲劇性人格,以及在思考模式上、容易採取負向思考的人,也是容易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社會因素方面,生活壓力事件、童年失親、低社經階層者、被解僱等,都很容易讓人產生挫折感,進而發生「憂鬱症」。
所有的疾病,包括「精神疾病」,要作好「照護與防治」,一定要有「公共衛生三級預防」的原則為基礎。
所謂「第一級預防」,是指以健康促進活動與相關政策來減少生病的危險因子與增加免於生病的保護因子,以預防生病,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第二級預防是指早期篩選、診斷及早期介入,也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三級預防就如同「中風後要儘快復健」的道理,提供有效治療與復健,以避免疾病惡化並及早恢復功能,且不再發病。
以「憂鬱症」防治為例。第一級預防重點在「增進心理健康,免於憂鬱、自傷」,對象是「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應該做,因為身體是自己的,「自己健康要自己顧」啊!可以進行的策略重在「增加保護因子,降低危險因子」。在本篇文末,我會分享自己力行的「非藥物處方」的9點原則。
第二級預防重點在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減少憂鬱自傷發生的可能性或嚴重性。例如:
甲─高關懷群篩選:定期可以自我進行「問卷篩選」:您若是連續2週,幾乎每日出現下列症狀至少5項,最好能找精神科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協詢。
1.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
2.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3.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
4.失眠或嗜睡;
5.極易激動或呆滯不想動;
6.疲累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8.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減退;
9.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
(1、2兩項症狀至少應有其中之一。)
乙─提升周遭親友對於憂鬱辨識能力,以協助篩檢之觀察,以便對篩檢出之高危險群提供進一步的傾聽、陪伴、帶動個別或團體心理諮商或治療。
丙─協助尋求專業醫療:善加向精神科醫師、社工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等求助,都是可以讓憂鬱症早日獲得改善與治癒的好伙伴噢!
第三級預防重點在「預防自殺未遂者再自殺,與自殺身亡者的周遭朋友或親友模仿自殺」,對象是包括計畫要自殺的人、自殺未遂者,以及自殺身亡者有關的周遭人員。可以進行的策略重在「建立自殺未遂者與自殺身亡者的周遭朋友或親友之危機處理與善後處置」。自己解不開的結,或許別人一觸即通!生命中最黑暗的幽谷,或許,就是另一個香格里拉的大門!
緊急搶救生命時,請速撥119;按捺不住自己想自殺的念頭時,千萬不要一個人獨處,儘量留在人群裡或找人陪伴。如有需要找人談話,成人請速撥1995生命線、青年請速撥1980張老師、兒童請速撥0800-555-911天使專線,或撥0800-788-995安心專線。
當親友陷入自殺危機時,千萬別讓他/她獨處,可以找至少3人形成互助小組、24小時貼身陪伴,或者可以緊急送入具有精神醫療人員的醫院或診所。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時,趕緊去跑步、跳繩、或做任何比較有強度的有氧運動,也可以上網與人連線互動、聆聽音樂或去睡覺、也可以找人說話或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連續做100次深呼吸。
請記得:我們是「要動的生物」(動物),在合宜的運動後,身體自己會產生有益身心健康、減少憂鬱、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的4種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增加活動力與注意力的多巴胺、改善情緒的血清素、加強反應能力的新腎上腺素、以及減少煩躁的腦內嗎啡。
 
「健康棒球隊」――9項精神健康護身符
「常保身心安康」想必是大家都很期盼的願望。文章最後,在下提供所謂「健康棒球隊」的9點原則,作為達到「常保身心安康」的護身符。一起努力!
1.掌握4能(護好身心健康的4根柱子):能睡、能吃、能(運)動、能笑;
2.培養4發(正確的紓壓方法):說、唱、做、寫(每天要寫快樂日記1~3件,最好在睡前1小時進行);
3.平日放鬆訓練:深呼吸吐氣:一天至少80次(早上、中午、晚上、睡覺前各至少20次,放鬆做,慢慢做);
4.記得運動(333):一週至少3天,一次至少30分鐘,心跳至少一分鐘130次,以出汗做指標;
5.上床腦袋要訓練腦袋關機、自我催眠(30分鐘內要入睡):默數一個最簡單的數字(例如:777---,);
6.每天要睡好,以6~8小時為原則,7小時最理想(黃金睡眠時間:11PM~6AM);
7.白天少躺床,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
8.白天要喝足夠的水(體重KG×30 c.c./天);上床前4小時起(晚上7點後)要限水;
9.放棄「章魚性格」,學習調整「什麼都要管以及擔心」的態度。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