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樣正常嗎?認識6常見症狀 ( 上 )

    當新生兒發生一些特殊的生理現象,常令家長為孩子這些不尋常症狀而憂心不已!其實,有這些症狀不一定就等同身體健康亮紅燈喔!本文即為您解析這6大常見且聽起來很嚇人的症狀,並請教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培濤與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傳授家長可採取的辦法

症狀1‧體重停滯(Not gaining weight)
    你的寶寶體重老是不增加嗎?別人的寶寶胖嘟嘟,你卻擔心孩子過瘦變成紙片人!?造成孩子體重停滯不增長的原因百百種,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類,趕快來check一下你的孩子是哪一種問題,並一起找出增肥的最佳對策吧!
常溢奶或吐奶請見A
是早產兒請見B
父母雙方體型都比較瘦請見B
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臟病)請見C
有慢性感染,如經常腹瀉請見D
照顧者餵養方式不當、飲食攝取不足請見D

A胃食道逆流或疾病
   新生兒溢奶是很常見的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其合併症還包括慢性咳嗽、氣喘、喉部軟骨軟化、小寶寶長不大、吸入性肺炎與呼吸暫停等。

     小於3個月的嬰兒近半數會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這個比例在4個月大時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會慢慢下降。
   
     其他像是餵食過量、急性腸胃炎、腦膜腦炎、肥厚性幽門狹窄等問題,皆可能是造成寶寶溢奶或吐奶的原因。

餵母乳。勤拍背
     防範寶寶胃食道逆流的最好辦法即是餵食母乳,因母乳的排空速度較配方奶快,也比較不會發生餵食過量的情況(寶寶自己感覺飽了,自然就不會再吸奶),因此喝母乳的寶寶比喝一般配方奶的寶寶較不易發生胃食道逆流。
    
    若無法親餵母乳,也可試看看標榜低溢奶的配方奶粉。若寶寶已到添加副食品的階段,仍有溢奶情形,可試著將配方濃稠化(添加米粉或麥粉等)。
   
     此外,餵食後幫小寶寶拍背也是很重要的步驟!每次餵完拍嗝後才可平躺,可降低寶寶溢奶機會。若試過上述方法,溢奶情形依舊沒改善,此時就必須考慮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是否為疾病問題所引起的溢奶。

B早產或基因遺傳
    早產兒或是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嬰兒,在嬰兒期常會有生長遲緩的情形,但多半日後會趕上,所以不宜以一般的生長曲線來評估其是否生長遲緩。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通常會較足月產的嬰兒略慢,需到1、2歲後才會漸漸趕上,家長不需過度擔心!

     有些寶寶的父母體型皆較瘦弱、屬於吃不胖的“三比八”體質,也可能會遺傳給孩子,讓孩子怎麼吃都吃不胖!或是孩子本身食量少,吃得不多,建議家長,倘若孩子活動力、發展皆很正常,就不用太過緊張了。

觀察生長曲線有無走低
     若寶寶屬上述天生體型就較瘦小的類型,體重、身高增加速度慢,但各項發展皆正常,此時家長不要一直跟別的小朋友比較,而將自己搞得緊張兮兮。但有一個現象一定要提高警覺─即是孩子的體重掉了生長曲線兩個百分比間距,或是突然掉到3%之下,這時通常都會合併其他症狀(如:精神差、嗜睡等),這時家長就要特別當心疾病感染的可能。

C先天性疾病
    很多先天性疾病都會造成生長遲緩的問題,如:先天性心肺疾病、染色體異常(透納氏症候群)、先天性進食障礙(顎裂、幽門狹窄)、先天性內分泌異常(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甲狀腺功能異常)。

     懷孕時母親的胎盤功能不良或是感染,也可能會致使胎兒發生子宮內生長遲滯的情形,導致寶寶出生後也可能會出現生長遲緩情形。

透過篩檢診斷問題
     先天性因素多半可藉由新生兒篩檢,或者新生兒體檢時早期發現,或在出生後不久就因症狀明顯而容易被診斷出來。因此只要能夠早期加以矯治,就比較不容易產生嚴重的生長遲緩問題。

D後天性因素
     致使嬰幼兒出現生長遲緩現象的後天性因素也很多,主要可分為以下5種:

1.慢性感染
     許多慢性感染都會影響到小孩子的生長發育,如寄生蟲感染、肺結核、慢性泌尿道感染。

2.對牛奶過敏
     對牛奶蛋白過敏、有乳糖不耐症的寶寶,如未經確診治療,而導致長期慢性腹瀉,勢必帶來生長遲緩的問題。

3.不當使用藥物
     某些藥物的不當使用也可能引發生長遲緩,如:長期不當使用類固醇。

4.心理壓力大
     例如受虐兒承受心理及生理雙重的壓力,也會有生長遲緩的現象。

5.餵養方式不當
     此是嬰幼兒生長遲緩、體重停滯不長的常見原因,如:因嬰幼兒腸胃道敏感,容易拉肚子,照顧者沒有就醫改善,卻逕行將奶粉泡稀,長期餵食之下,導致營養不良;或是到了該添加副食品的月數,卻一直沒添加,而導致生長遲緩等。

找出原因‧及時矯治
     後天性生長遲緩的原因多半是可逆性的,只要能早期發現,及時矯治,這些生長遲緩兒的成長多半可漸漸追上正常的小孩;相反地,若長時間不察,除了身材發育的影響外,甚至連智力發展、適應能力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在1歲前就開始出現生長遲緩的小孩。建議這型兒童應朝向營養不良的原因去找,如是否長期飲食攝取不夠、罹患長期慢性疾病等。

症狀2‧髖關節脫臼(Dislocated Hips)
     髖關節半脫位或完全脫位的現象,即是髖關節脫臼(髖關節的股骨頭脫離了髖骨的凹臼)發生率大約千分之一,比較常見於第一胎女嬰的左側髖關節。

     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相信遺傳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可能是遺傳基因的影響,造成關節韌帶鬆弛,加上子宮內胎位不正(如:臀位生產)、羊水少等環境因子,使得不穩的關節脫臼。

     另外,有下列特性的人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有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症家族史者;(2)有斜頸、足部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畸形的小孩;以及(3)某些民族,如北美西部印地安人、北部義大利人、捷克人和日本人。

     若有以下問題,家長就必須特別當心囉!但有以下幾種情形不一定代表就有髖關節脫臼,最好能帶到醫院給小兒科醫師檢查。
1.大腿或臀部的皮膚紋路不對稱
2.幫嬰兒換尿布時,發現有一側大腿不易拉開
3.髖關節活動時可聽到聲響或有嘎答的感覺
4.下肢有長短的感覺(脫臼側腳會顯得較短)
5.站立時臀部特別翹


 資料來源:2009年10月育兒生活雜誌     記者:林明佳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