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心臟 從不吃冰開始
中醫師:好好保護 心臟可以用百年 

吃冰和心臟病有關?!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這是有可能的。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吃冰、喝冰水引起呼吸困難,與日後心肌梗塞、冠狀動脈阻塞有絕對相關。「中醫用中氣不順、呼吸困難、胸悶、胸痛來形容心臟疾病,這種病症現在越來越常見;很多人一檢查才發現心臟二尖瓣、三尖瓣脫垂,比較嚴重的則是冠狀動脈狹窄或心臟血管阻塞、狹窄。」

整體來看,西醫注重心臟本身的檢查,中醫則注重心腎的互動關係。中醫有腎陽虛、腎氣不足的說法,「腎臟在過濾血液以後會產生熱量,這熱量會把清的水、好的血輸送到心臟;這輸送到心臟的力量,在中醫以前叫命門,就是腎間動氣,這是指腎的一股能量、一股陽。」

腎和膀胱是身體的第二個心臟,就像地球的地心有股能量一樣,這個能量可以把血液推送到心臟,而不是靠心臟來抽取腎臟這邊的血;心臟應該只負責把血液往外輸送就好,只要舒張、張開時,血就源源不斷自然推升上來,而不是用心臟的力量將血吸上來。

「當你的腎的推升力不夠時,中醫叫做腎陽虛。」腎陽虛是指心臟張開時,腎臟的血無法馬上滿足心臟這邊的速度,所以自然而然使心臟的血管因為血不能上來而馬上產生收縮,或者血液會有點要倒流的現象;血液要倒流時,心臟瓣膜就要擋住血液不要倒流。

李深浦進一步闡述,心臟血液是單向循環,只可往前走,不能往後退,瓣膜、血管竇、二尖瓣、三尖瓣都是防止血液倒流的裝置,也使血液一直往前走。「如果你的血液腎間動氣,在中醫講起來就是命門的火力太弱,沒有辦法有這種推升力,  自然而然心臟血管長期承受這種因血液無法很快滿足導致心臟收縮、血管就變狹窄。」

當發現自己胸悶、心臟血管變狹窄或有輕微堵塞,該怎麼辦?其實一定要補腎陽為主,增加小腹的推升力、血液的推升力,以幫助造血為主要根本治療方法;若只增強心臟的力量,暫時會使血液輸送似乎好些,但心肌的疲倦和心肌的衰竭也會提早到來。

「中醫治療胸悶、中氣不上、呼吸困難,是以補腎陽為主,幫助造血,使腎臟的血推升力為主要治療心臟瓣膜脫垂或心血管狹窄或冠狀動脈阻塞狹窄。」李深浦形容這種治療方法就像鼻塞,有時比較開、有時比較關,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飲食會影響呼吸、胸悶,當吃太飽、肚子太餓、吃甜食或下飯的醬菜,很容易吃太飽 ,引起胃酸增多甚至胃酸逆流、呼吸困難。

醫師解釋,這是因為當吃了太多東西,肚子增加重量,會有壓迫感,腸子會太寬鬆,血液較易充血在腹腔,輸送到心臟的血液自然較不足。「這種情況可以說明,很多胸悶的人並不是整天胸悶,就像鼻塞的人不是整天鼻塞。」

提到心臟病的治療方法,有些人心律不整、心臟激烈疼痛而選擇裝支架、電池、心律調整器。到目前為止,西醫的方法大多是直接干涉心臟的機能運作,「有些人以為裝支架就一勞永逸,好像心臟張不開,我就把它打開。為何不想:以前好好的,現在需要裝支架,那以後呢?是否一步一步需要越裝越多?」 對於這種不去追究病的源頭何在,只知道心臟發生病變、狹窄、瓣膜脫垂就裝支架和調節器的作法,李深浦不以為然

部分患者,起先以為裝了支架就能一勞永逸,後來才發現裝了支架後, 不能不吃藥、也不敢不吃藥。「以前胸悶吃中藥,吃一吃,好了就不吃;裝了支架,再也不敢不吃藥了。」很多人發現,為什麼好像感覺無力、虛脫?因為心臟血管擴張、血液較清、較不堵塞。「一勞永逸和繼續吃藥兩者之間,觀念差很多。」從前吃藥吃吃停停,現在不吃不行,這是很多病人不能接受的地方,但既然已經裝了,也不敢有所違抗。

事實上,即使如此,仍可配合一些補腎陽的藥,讓心臟在比較自然的情況下能夠不需要完全靠心臟的力量運轉血液,而是讓腎臟有更多推升力、減輕心臟負擔; 心臟負擔若減少,當然整個體力也會比較好。

有些人吃西藥主治清血活血的藥,因此不敢吃中藥,李深浦認為不需要有此擔心,「因為中藥其實只是一個助力、助劑,從根本上的推升力,而不是刺激心臟的收縮或舒張的力量,不直接作用在心臟,和西醫的心臟藥物不會有任何衝突。」這一點許多病人很迷糊,以為自己已在吃西藥,若再吃中藥,兩者會不會像中西醫一樣,兩邊不討好,中醫說不能吃西藥,西醫說不能吃中藥,好像要打起來。「中西藥在體內其實是很合諧的,不像中西醫。」他笑著說。

「心臟是一個火力,血液循環是一股能量。中醫一直推廣不要喝冰涼的東西,這是一定影響心臟的。喝冰涼、吃太涼、冷氣吹太強,一定是內寒加外寒,血液循環自然因為溫度效應而產生血液較濃稠、循環困難。氣不足,也會造成循環困難。」

「如果能夠好好預防心臟病,心臟是可以用百年的。」現在很多人四十、五十歲,心臟就出問題,其實要對自己負責,沒有人可以替你負責;不管什麼醫學或藥學的治療,都是花錢又受苦的,不如提早保養,免得生病煩惱。

李深浦提醒,飲食的溫度影響營養化學更影響血氣循環,「當發現胸悶胸痛、心臟血管狹窄,不要忘記,你可以一邊吃中藥,看看自己的感覺,一邊用西醫觀察檢查,這是在預防醫學上有多層保護。」預防加上治療,才是真正的根本治療。

資料來源:【中時健康 周欣欣/台北報導】2008.09.04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