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痛拉肚子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二十二歲的王同學在三年前,出現發燒、腹痛、腹瀉與血便等症狀,小診所開止瀉劑控制症狀。沒想到病情變的更加嚴重,一天要跑十五次廁所,最後甚至因此休學了將近一年。原來王同學得到的腸胃疾病是潰瘍性腸道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最容易被誤會為大腸急躁症。〈黃仲丘報導〉

出現發燒、腹痛與血便一天要跑十五次廁所,得到潰瘍性結腸炎的王同學,回想一開始出現症狀時,小診所並沒有找出病因,開止洩劑緩和反而越用越糟,還因此休學了將近一年。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涂佳宏表示,會有長期腹瀉、體重減輕、發燒貧血等症狀,就得小心不是一般的拉肚子,而是得到了「發炎性腸胃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涂佳宏說:「最關鍵就是說,要長期慢性〈一個月以上〉,一兩天的就不算,長期慢性、體重減輕、發燒貧血,就要懷疑這不是普通的拉肚子。」

「發炎性腸胃道疾病」主要以「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為主,是一種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從民國87年到99年,的健保統計資料發現,個案數增加近11倍,比歐美國家成長更為迅速。涂佳宏說高速成長最有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敬斌說,患者日常應採取低渣飲食,減少腸道刺激及蠕動,以增加腸胃傷口癒合速度;急性發炎期時,也應避免奶製品,如牛奶、優酪乳、生菜沙拉或油炸等食物。

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全台有22家醫療院所、24名專業醫師加入,一同為民眾腸道健康把關。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