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個性大不同 認識9大氣質
父母親在門診時常會詢問:「同樣的方式教養,為什麼弟弟老是唱反調,跟哥哥、姊姊都不一樣?」或者抱怨:「明明自己是個外向的人,為什麼生出來的孩子那麼怕生,不能像隔壁家的小華那樣大方、活潑一些?」其實,孩子一出生便會以其特有且獨特的反應方式,來與這個世界互動,這就是氣質。

父母可以這麼做!
如果您有機會站在嬰兒室外面觀察,會發現有的嬰兒哭起來驚天動地,需要護理人員的照顧,稍微慢一點處理就會造成嬰兒室的暴動,搞得天翻地覆,但有的嬰兒如果您忘了餵牛奶,他哭起來卻又像小貓一樣啜泣,讓人不易查覺;幾乎忘了他的存在。
 
氣質是孩子一生下來,先天就決定的、對內在或對外在刺激反應的方式,是一種先天行為的風格取向,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的個別差異。氣質是影響孩子未來人格特質發展的因素之一,父母親希望協助孩子發展出健全的性格、有良好的適應,可以從了解孩子的氣質,採取適合的教養方式開始。

孩子的9大面向 您家寶寶屬於哪一種?
氣質有好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下面是臨床常用的分類,由美國心理學者Thomas and Chess提出的,把氣質歸納為9個具體、可觀察的行為項目:
 
1活動量
一天24小時中孩子所展現的所有動作的頻率和速度。
 
活動量大的孩子總是靜不下來,換尿布、衣服時總是扭動不停,經常讓父母親手忙腳亂;就算睡著了也動來動去,將被子、枕頭都踢到床下,人也從床頭睡到了床尾;常用跑步代替走路,玩樂時活躍、定不下來,會不斷的跑來跑去、爬上爬下。活動量小的孩子通常較偏好靜態活動,即使戶外活動也是靜靜的玩。
 
2規律性
指孩子的生理機能,如睡眠和清醒的時間、饑餓和進食等是否有規律。
 
規律性高的孩子定時睡覺和起床(即使假日也一樣),三餐的時間固定,有些孩子甚至連「量」都一定,一頓吃多少、睡多久時間都很規律。沒有規律的孩子很難預期,睡眠時數時多時少、每天喊餓的時間不一定,食量也不定。
 
3注意力分散度
停止當下的動作去注意其他刺激的狀態;或是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刺激的容易度。
 
面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心情不好時,可以輕易地用笑話逗他開心;逛街時,容易接受大人用別的東西取代他想要的玩具或糖果;雖然不喜歡某些事(例如、剪指甲、梳頭等),但是一邊看電視或一邊逗他時,他可以接受這些事。
 
注意力難分散的孩子生氣時,很難轉移他的注意力;煩惱時,很難被撫慰;當他在玩一樣喜歡的玩具時,對突然的聲音或身旁他人的活動不太注意,頂多只是抬頭看一眼而已。
 
4堅持度
指孩子正在作或想作某件事時,若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克服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
 
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一件事時(例如:畫圖、拼圖等),不論花多少時間,一定做完才肯罷休,即使遇到阻礙也不輕言放棄。堅持度低的孩子,如果不准孩子自己選擇的衣服,他很快就能接受媽媽要他穿的衣服;玩一樣玩具或遊戲,碰到困難時,也很快地換別的活動。
 
5趨避性
指孩子第一次接觸人、事、物、場所等新刺激時,所表現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高避性」的孩子面對陌生的大人或小孩會感到害羞,不敢打招呼;第一次到媽咪不在的新環境中(例如:托嬰中心、幼兒園),會表現煩躁不安。「高趨性」的孩子到公園或別人家玩時,會去找陌生的小朋友玩;對來訪的陌生人,會立刻友善地打招呼或接近他,也喜歡嘗試吃新的食物。

6適應度
指孩子適應新的人、事、物、場所的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
 
適應度高的孩子日常活動有所改變時(例如,不能去上學或每天固定的活動改變)很容易就能適應;到別人家裏,只要去過2、3次後,就會很自在。適應度低的孩子如果剛開始很難接受的事(例如理髮、梳頭、洗頭等),經過幾個月後,仍會表示抗拒;在新環境中(例如、托兒所、幼稚園或小學)經過1~2個月後仍出現哭泣或拒絕等無法適應的情緒及行為。
 
7反應閾
引起反應所需的刺激量,包含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社會覺(察言觀色的能力)。
 
反應閾低(較敏感)的孩子很快的注意到環境中不同的變化,例如:對一點點不好聞的味道很快的地就感覺到、尿布一點點溼就表現不舒服等;大人一瞪眼,馬上就淚眼撲簌。反應閾高的孩子常給人反應遲鈍或漫不經心的印象,不在乎很大的聲音、對食物的冷熱或味道不在乎;有時父母親已經氣到臉色發青,都還渾然未覺。
 
8情緒本質
一天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快樂、友善和不快樂、不友善之間的比例。
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整天都是笑咪咪;而負向的孩子,大都呈現拗嘟嘟的表情。
 
9反應強度
指孩子對內在和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
 
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通常情緒反應都很直接且明顯,喜歡的很喜歡,不喜歡的很不喜歡;哭、鬧、笑聲都特別大聲且激烈。反應強度弱的孩子則顯得很淡定,不易察覺他的情緒量,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和情緒反應(例如被父母責罵時,他只有小聲的哭或抱怨,不會有大哭大叫的反應)。
 
父母可以這麼做 學會欣賞不同孩子的獨特性
氣質既是與生俱來的特質,那就絕非是故意的呈現;因為氣質是一種連續向度,是一種漸層的概念,而不是非高即低、非強即弱的二分法;照顧孩子的同時要隨時懷抱希望,要知道氣質是可以隨著教養而有逐步修正的機會,這也就是身為父母及老師可以加以協助的地方,凡事有所為即有希望。
 
學會欣賞及看到孩子的獨特性,學著因材施教是我們對父母及老師們的期待;氣質是一種個別差異,沒有所謂好或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氣質傾向都有其優勢,例如:堅持度低的孩子,遇到阻礙容易放棄,易給人三心二易、沒定性的印象,但因為比較不固執,反而比較好溝通。
 
當父母親開始著手了解孩子的氣質後,除了認知到孩子的某些行為並非故意搗蛋、懶惰或愚笨,而是由於與生俱來的特質之外,就應試著從中找出適合孩子的教養態度與策略,幫孩子潤飾或修正不適於生活環境適應、對社會人際互動和學習效果有負面影響的氣質向度,協助孩子發展出更好的適應模式。
 
以下針對不同氣質向度提供父母可以思考及協助的方向:
 
1活動量
活動量大的孩子,父母親須特別注意安全性,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發洩過度的精力,由短時間(例如:3~5分鐘)逐漸延長孩子從事靜態活動的時間。
 
2規律性
對於規律性較低的孩子,可利用外在的環境限制來協助規律性的建立;但要記得對孩子任何行為及習慣的改變皆應以情緒支持為後盾,輔以鼓勵與支持,循序漸進、以竟其功。
 
3注意力分散度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學習環境的安排應該要簡單,減少過多外在的干擾刺激。對於煩惱或生氣時較難被轉移的孩子,父母平常需要多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或物品,以孩子較能分散注意的感官管道(例如:聽覺、視覺、觸覺)來轉移其注意力才會有效果。
 
4堅持度
面對堅持度高的孩子,特別要注意若需要孩子中斷正在進行活動,應該事先預告(10~15分鐘前開始提醒),讓孩子心理有準備及轉換思考的空間;面對孩子的堅持,父母親切忌發飆動怒,以父母權威凌駕其上,同時也不要因為孩子的不合宜堅持或暴怒而放棄應有的原則,以溫和的態度、軟性的堅持重申界限才是上策。面對堅持度太低、容易放棄的孩子時,在不惡口的原則下,將一個活動分成幾個部份,降低難度,給予適時的輔助,給予完整的等待、鼓勵。
 
5趨避性
高避型的孩子在進入新環境或接觸新人物時,一定要記得提前做新環境的接觸,例如:進入幼兒園就讀前,先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或幼兒園內散步、玩溜滑梯、翹翹板等,熟悉環境後再開始接觸新老師與同學,增加熟悉的方式來降低低第一次遭遇的困難。
 
6適應度
適應度低的孩子,有時容易合併焦慮的現象,當環境會有變動時應提早準備,事前的預告或演練是會有幫助的;必要時讓孩子帶著自己喜歡、熟悉的物品或者是父母的小東西到新環境中,讓孩子感到安心;如果時間允許,每天由父母去接回家時,先在學校內陪小朋友玩個15~20分鐘,累積愉快的情緒經驗,讓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留下爸媽陪伴的影子,如此將可以增加孩子對環境的適應速度。
 
7反應閾
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反應閾值,面對聽覺高反應閾值高的孩子,父母親切忌將孩子「沒有回應」解讀為故意,要嘗試用其他反應閾較低的的感官管道來協助(例如孩子叫不動時可以拍他一下,或再眼前用手晃一下來得到他的回應)。面對社會覺反應閾高的小孩,對社會情境或情緒覺察力較弱,父母親可以直接說出心裡的想法,例如:「你今天下午沒有完成功課就看電視,我真的很失望。」來給予直接的教導與提醒,而不是一直等待孩子的自我覺察而累積自己的憤怒情緒而爆發。
 
8情緒本質
無論是天生「笑咪咪」或「拗嘟嘟」的孩子,父母親應該注意外在的表情不一定等同於孩子內在的真正心情,應該要配合觀察孩子後續的行為表現來增加自己對孩子情緒的了解;而天生「拗嘟嘟」的孩子容易因為表情造成他人的誤解及較不討喜而造成社交弱勢,更需照顧者及老師的協助。
 
9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要防止他們傷害到自己的身體,也要教導他們以適當的溝通方式和肢體語言來修飾他們的反應強度,需記住的是情緒當口是以安全維護為首要目標,待情緒強度降低或情緒過後才實施情緒協助及行為替代方案的教導;同時也需記住不要因孩子大吵大鬧而妥協失去應有的規範。
 
別忘了,父母親也有自己的氣質!
在親子互動當中除了孩子本身的氣質特性之外,照顧者氣質也會影響教養態度和親子關係。例如:總是大哭大笑的孩子容易讓反應閾低的新手媽咪心慌手亂,長久下來疲憊、厭煩的感受也許會出現;飲食、作息完全無規律的孩子,會讓習慣照表操課的照顧者想要抓狂;活動量大的孩子如果生在父母親都好動的家庭,父母可能不會覺得難帶;個性急躁的媽媽碰到一個慢條斯里且溫吞的孩子時,當中的衝突當不言可喻。
 
孩子的氣質和父母親本身的氣質會相互影響;當孩子的氣質特徵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有差異時,很容易被認為是難帶、不聽話、找麻煩的孩子。在觀察孩子氣質的同時,父母親也應該認識自己的氣質特性,有的時候親子衝突或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只是親子氣質特徵不一致造成,而非誰有問題,父母親不需急著懷疑自己失職或忙著改變孩子,如果可以透過瞭解與接納自己跟孩子的氣質以及彼此的差異,找出適合彼此的親子互動模式,將可以創造更好的親子關係!

江瑞豐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精神醫學訓練、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醫務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委任主治醫師
 
張錚如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班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臨床心理師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鹿東基督教醫院臨床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年3月號。http://www.mababy.com/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