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防流感 0~3歲寶寶該不該打流感疫苗?

     秋天的腳步近了,又是流行性感冒開始活躍的季節;每當這個時候,爸比媽咪們就會開始擔心「流感大軍」侵襲抵抗力低的寶貝們;而究竟該如何預防呢?

     現在就帶爸比媽咪認識可怕流感的真面目,並教導如何做好預防工作及注意發病症狀~如此一來,寶寶才可以健健康康迎接快樂換季期!
 
Topic1‧提高免疫力是關鍵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表示,「預防勝於治療」為基本原則;除了要維持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也要嚴加把關。
 
what is「流行感冒」?
     盧英仁醫師表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有時也會合併有腸胃不適的症狀。流感會加重潛在的慢性疾病,或者引起繼發細菌性肺炎和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尤以幼兒、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種慢性病和體質虛弱者等族群,患上流感後更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病死率較高。

流行感冒の流行途徑
  流感病毒傳播迅速、流行廣泛,抗原也很容易變異,病毒對人群的特異性免疫狀況不穩定,且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流感的流行一般均發生在冬季,南方四季亦有病例發生,高峰期則是在冬季。
 
幼兒是否適合接種疫苗?
  盧英仁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科學和有效的手段;只是有些傳統家長仍抱有「多接觸病菌才有抵抗力」的觀念,自然不接受寶寶施打疫苗。不過, 相對於疾病治療而言,接種疫苗的確更具有現代的健康觀念;例如在瑞典,相對於未接種者,接種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疫苗可節省社會成本,減少發病和避免引起腦膜炎等其他併發症。

現代的防護罩
  對於健康與經濟皆看重的現代家長而言,「帶寶寶接種疫苗」是一種健康投資的態度;此舉不僅能保護個體免於疾病帶來的疼痛、痛苦、殘疾和死亡,而且抵抗力較低弱的幼兒,還能透過高效疫苗預防疾病的發生,家長也因此減少了醫療費用、照顧患兒等可能性(促進家長的經濟產值)。

     此外,接種疫苗不僅保護接種的個體預防疾病、減少患病病痛或死亡;同時通過接種形成「群體免疫」,阻止傳染病的傳播和受感染人數,自然也減輕社會負擔和治療費用。
 
Topic2‧認識流感疫苗
  在流感流行季節之前,可帶著寶寶去接種流感疫苗,減少感染或減輕流感症狀。盧英仁醫師提醒家長,對於流感疫苗還是要先有基本的認識和觀念,最基本的就是「疫苗無法抵抗感冒」。
 
     幼兒由疫苗產生的對於疫苗相同株或類似株的免疫保護持續時間有所不同,通常為6~12個月;此外,「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提供只針對流感病毒的感染,對其他病原體引起的感冒等不起作用。所以,注射流感疫苗並不能預防感冒,家長還是要加強體能鍛煉、增加並均衡每日營養以提高幼兒自身的抵抗力。
 
疫苗的接種對象
  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推薦用於成人和6個月以上兒童預防流感,特別適合以下人群:60歲以上人群、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慢性腎功能不全者。
 
     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也適合推薦用於由於職業原因使感染危險性增加的人群(如醫務人員)。

用法和用量
  流行性感冒疫苗應於流感季節前接種,6個月以上的寶寶即可接種流感疫苗;盧英仁醫師解釋,疫苗應按年齡注射適當的劑量,或更新抗原成分。以下是常見的年齡和規定量,提供給家長參考:

1.          成人和3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接種1次,注射0.5ml。
2.          6個月~3歲的兒童:接種1次,注射0.25ml。
3.          對於以前沒有接種過的八歲以下兒童:應接種2次,每次間隔4週。
 
疫苗接種的反應
  注射部位的局部疼痛和發紅,通常這種局部反應是一般初期的輕微(正常)症狀,或是有些非典型的皮疹一同出現。
 
     以上的反應不需任何治療、症狀通常在1~2天後就會消失。盧英仁醫師強調,若是症狀延長而未消退,且合併有過敏反應、極罕見的症狀時,要送醫了解是否幼兒對疫苗產生過敏,延誤送醫可能導致休克或影響其他器官的正常運作,不可不慎。

接種後副作用
  幼兒接種後全身症狀會發熱(但體溫仍維持在39℃以下),因為身體發熱不適亦造成哭鬧情形。接種疫苗的案例中曾有出現極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脊髓炎、神經炎等)。
 
     盧英仁醫師表示,由於流感疫苗成分沒有感染性,所以不會引起流感。接種疫苗後有可能發生與疫苗無關的巧合性呼吸道感染,若無特殊狀況則只需對症處理即可,不會影響疫苗的效果。

接種禁忌
 疫苗可以加強防護流感的侵襲,但接種前要先了解自己是否為合適的對象,建議有以下條件的人,不要去接種疫苗以免發生危險:
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
2.年齡6個月以下者。
3.過去注射流感疫苗曾經發生嚴重副作用者。
4.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
5.發燒或急性疾病患者,宜延後接種。

     資料來源:2011年11月常春月刊        記者:陳韻如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