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娃 玩烏龜狂拉血便 沙門氏桿菌腸炎

     新竹國泰醫院感染科主任盧英仁表示,日前一名3歲小朋友,連續3天高燒40℃不退,腹部嚴重鼓脹且合併1天10幾次便中帶血絲及黏液便,問診後發現,小朋友家中養了巴西烏龜,平常很喜歡跟烏龜玩,X光片中顯示小朋友已發展為毒性巨結腸症,即腹部發炎腫脹,腸子有破裂危險,疑因透過烏龜糞便或分泌物感染沙門氏桿菌;盧英仁主任說,沙門氏桿菌腸炎每年5~8月為流行高峰,起因於食用未煮熟的食物、觸摸烏龜、爬蟲類等動物,為夏季最常見的小兒腸胃炎致病源,家長除注意夏日食物要煮熟外,也要教育小朋友,飯前便後及觸摸完寵物務必將雙手洗淨,才能避免感染沙門氏桿菌。

     盧英仁主任說,沙門氏桿菌腸胃道疾病好發於2~5歲間幼兒,主要生存在家禽、家畜及爬蟲類動物,如烏龜、蜥蜴等動物的糞便或分泌物,或經由動物製食品,如雞蛋等途徑感染,感染沙門氏桿菌會在食用遭污染食物的6~8小時後發作,出現持續高燒、嘔吐及腹絞痛,接著會有糞便出現血絲或黏液便症狀,必須對幼兒投以抗生素治療,狀況再惡化則甚至會造成腸道破裂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盧英仁主任表示,若先天免疫缺陷,約有10%的沙門氏桿菌患者會併發局部化膿性感染,包括敗血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腦膜炎,一般嬰幼兒若感染沙門氏桿菌腦膜炎,常預後不良,即使存活,也可能有影響聽力與智力發展的後遺症。
 
菌種繁多易反覆感染
     沙門氏桿菌喜愛高溫高濕環境,共約2000多種,可分兩類,一類是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桿菌和副傷寒沙門氏桿菌,會造成傷寒及副傷寒,此2種目前均為法定傳染病,台灣已較少見;一類是腸炎沙門氏桿菌,患者會有解血絲便,伴隨發燒症狀,引發症狀從輕微腹瀉到導致併發症而死亡都有,由於沙門氏桿菌菌種繁多,常反覆感染,需注意食物及手部清潔,以免病從口入。
 
X光片抽血看症狀
     盧英仁主任說,出現疑感染沙門氏桿菌腸炎症狀,一般將立即進行抽血及X光檢查,觀察發炎指數及X光片是否異常,多以補充水分及平衡體內電解質治療,加強體內毒素排出;血液培養報告中發炎指數若以mg/dl(毫克/分升)為濃度測量單位,指數小於1為正常數值,若高燒不退發炎指數通常會破1.5,超過30的話則恐有腹部腸子破裂危機,需緊急開刀處理,一般除症狀持續惡化,醫師不會給予幼兒抗生素治療。
 
黏液便為辨別關鍵
    沙門氏桿菌與輪狀病毒分別為夏季及冬季最常見的小兒腸胃炎致病源,其症狀類似,都有腹痛、腹瀉、高燒等症狀,盧英仁主任說,可從小朋友的糞便中是否出現血絲或是有像鼻涕般的黏稠液體來分辨,即可初步判別,再輔以糞便檢查加以確認。

飯前便後勤洗手
     由於沙門氏桿菌感染途徑經口而入,盧英仁主任提醒,家長除教育家中幼兒便後、飯前及觸摸完寵物後,要用抗菌洗手乳將雙手洗淨外,在幫幼兒準備餐食時,家長自己也要清潔雙手,因幼兒抵抗力較弱,就算與成人吃相同食物也容易有罹病風險,因此勤洗手才能降低感染沙門氏桿菌機會。

勿吃未煮熟食物
     盧英仁主任說,沙門氏桿菌一般在攝氏55度以上1小時或60度以上15分鐘即可被殺死,加上炎熱氣候容易使食物表面生菌大量滋生,尤其是蛋、肉類及海鮮等食品,務必煮熟食用,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食物冷藏需密封
     夏日氣溫高,食物保存容易變質,最好當餐食用完畢,但若隔餐仍需食用的食物,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時,需用保鮮膜覆蓋或以密封盒裝好,才能避免冰箱內其他未烹調之生鮮食材交叉散播病菌,有效預防沙門氏桿菌腸炎。  

塗薄荷油緩腹賬感
     萬一真的不慎感染,盧英仁主任說,當抽血檢查結果確認感染沙門氏桿菌腸炎時,輕微者在1周內毒素全部排出後可自行痊癒,期間可在家中休養,並不需要住院,但需留意居家飲食衛生照護,若照護期間小朋友感覺腹脹、腹痛,家長可用含薄荷成分的外用藥膏或精油,塗抹在幼兒腹部來緩解不適。
 
染病飲食需清淡
     感染時幼兒腸胃道功能已受損,盧英仁主任提醒,除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外,感染休養期間建議少量多餐,飲食原則為清淡、少油膩、少甜食,避免刺激腸胃道,可吃一些稀飯、白吐司或饅頭等食物。

目前無疫苗可預防
     沙門氏桿菌目前並無疫苗可預防,由於進入流行高峰,提醒家長及幼兒務必勤洗手、食物煮熟食用才能有效預防沙門氏桿菌腸炎。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記者:王心怡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