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身心科有用嗎? 專業身心科陪您與負向情緒共處

當我們仍活著便需要學會與這些情緒共處,讓自己的心得以安定、安適。

人們總是問: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雖然各人的解讀皆不同,但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身心科李宛津臨床心理師每被問到時,腦中浮現的都是大學時代「意義治療」課程中老師所說的話:「存在的意義不是去追尋來的,而是在生活中真實的去做事、去實踐之後所獲得。」就像扶老太太過馬路,也許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而言,卻省去許多麻煩,這便是有意義的一件事。於是我想,也許人活著的意義便是生活中這些小事情所積累而來的吧!

情緒不分對錯只分適當 學會與情緒共處獲得安定

然而,真實的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的壓力與挫折,帶給我們諸多負向的情緒及苦痛,於是,人們開始質疑為什麼要如此痛苦地活著?不論為了什麼理由,當我們仍活著便需要學會與這些情緒共處,讓自己的心得以安定、安適。

那麼情緒又是什麼呢?李宛津解釋,情緒是當事情發生之後,基於個人不同的解釋與想法,自然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並體現於我們的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態、說話的音量和語調)與生理喚起(例如,恐懼時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頻率加快等)。

每種情緒皆有其功用,例如「生氣」的情緒,讓我知道事情出了錯,也許是別人對我不公平、不尊重,對方需要對我更好、更公平些,也可能是我自己需要改變態度與想法。李宛津表示,情緒不分對錯,也不分好壞,只有適當與否,然而情緒的起伏卻影響我們的行為、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於是情緒穩定性成了我們在對抗現實壓力時,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們該如何與情緒共處?成為情緒穩定的人呢?

首先,您需要對自己有多一點的覺察,了解情緒出現的徵兆,或許您會發現自己的行為有些不同,例如:正在握緊拳頭、不停地碎唸、皺眉…;或許感覺異於平時,例如:肩頸的肌肉感到緊繃與痠痛、感到心煩…;或者認知有些改變,例如:重複地想同一件事、變得悲觀等,這些就是情緒徵兆,而您需要在出現這些情緒徵兆且情緒累積尚未達到爆發的臨界點之前,嘗試先處理它們。

接著,可以嘗試分散注意力與放鬆情緒,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有人會試著聽音樂、玩遊戲、看影片、深呼吸、做放鬆練習或是正念練習。

當情緒緩和下來後,可再嘗試利用黃揚名博士所提及的3W2O法則,透過一連串自我提問與反思的方式,梳理個人情緒。持續練習一段時間之後,便會發現,對容易引發自己情緒的事情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能掌握情緒,此時,便可試著去掌控生活中可以改變的、面對與學習接納生活中不能改變的事情。

如果您嘗試以上方式,但在自省的過程中仍覺得很煩擾、難以釐清思緒且頗需要與人討論,也許身心科提供的個別心理治療服務會是最佳選擇,藉由臨床心理師的引導與評估,讓您更清楚自己的狀態,藉此抒發情緒、並找尋安適的方向。

每個人都在人生故事中受苦、經歷磨難,有的人可能消失在歲月的長河,卻也有跌跌撞撞後,仍然站了起來,並且大步向前走。李宛津認為,每一個跨出心理黑暗面、進入治療室的病人,我總是由衷地佩服著他/她們,向我這個陌生人訴說心裡的苦惱與創傷、勇敢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昂首前行,我敬佩這份勇氣與態度,並真誠祝福他/她們有著美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