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做檢查!早期揪出肺癌「手術+輔助治療」可降復發率

許瀚水醫師說明,臨床報告也指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預後相對不佳。但好消息是,這類患者術後可服用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大幅降低復發機率,根據統計,沒有服用標靶藥物者,復發率可高達6-7成

台灣肺癌發生率相當高,更位居台灣癌症死因之首,但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不易發現,大多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因此政府鼓勵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早期肺癌透過手術,有望達到根治肺癌的目標,但仍有復發風險。近年研究證實,若病患術後使用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並提升存活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醫師表示,一名80歲老太太,曾動過置換主動脈瓣膜的心臟手術,診斷肺癌為第二期,術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一年多,目前狀況相當良好,沒有復發。

早期肺癌有根治機會,手術+輔助治療降低復發率

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症狀,許瀚水醫師表示,國民健康署近年力推公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癌篩,國外研究指出,透過LDCT檢查,有效減少了肺癌的死亡率,因此鼓勵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可每2年1次進行LDCT檢查。廣義而言,早期肺癌指的是可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的階段,大多為第1、2、3A期,若能早期篩檢出肺癌,就有根治的可能性。至於手術的進行方式,他舉例,若患者透過LDCT篩檢出結節,例如:毛玻璃狀結節,若要開刀,通常會進行局部切除,但若確診肺癌,則會將整片肺葉進行切除。

然而,痊癒的定義是什麼?早期肺癌接受手術切除後就可診斷為根治了嗎?許瀚水醫師指出,若是原位癌的患者,手術後基本上不會復發,可稱之為痊癒;第1期的肺癌患者,因腫瘤較小,因此復發的機會亦較少,但不能說絕對不會復發,所以每位患者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而第2期的患者通常有淋巴擴散,因此除了手術,還需進行術後的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率。總而言之,當細胞型態呈現愈惡性──腫瘤很大或癌細胞擴散範圍大,也就是當肺癌期別愈高,復發的機會也就愈高。

許瀚水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報告也指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預後相對不佳。但好消息是,這類患者術後可服用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大幅降低復發機率,根據統計,沒有服用標靶藥物者,復發率可高達6-7成。許瀚水表示,目前已有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可針對開過刀的肺癌患者,作為輔助治療藥物,研究發現可降低復發率。

許瀚水醫師建議,患者可以進行基因檢測,查看是否有EGFR陽性,以確認自己是否可服用標靶藥物。但較為可惜的是,目前針對輔助治療的標靶藥物並無健保給付,患者須自費。而基因檢測,目前健保規範中,僅納入第4期的肺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其餘亦須自費。此外,術後輔助治療除了標靶藥物,還可使用今(2022)年六月,方取得衛福部適應症核可的免疫療法藥物,研究調查發現,術後使用一年免疫療法,有效降低復發機率,不過此類免疫治療亦無健保給付。

許瀚水醫師補充,術後的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使用的對象不盡然相同,標靶治療專門用於擁有EGFR變異的患者,且標靶藥物副作用較少,患者取得藥物方便,每天只需服用一顆;而免疫治療使用前需注意患者的肝腎、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許瀚水醫師表示,「通常會將免疫療法用於沒有EGFR變異的患者,則是作為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的另一種治療對策。」目前使用最新標靶藥物作為術後輔助治療的患者愈來愈多,許瀚水醫師鼓勵民眾,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肺癌,並搭配手術及術後輔助治療,戰勝肺癌的威脅,重拾健康自在的人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