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癌症研究仍僅能算「前期」? 論精準醫療未來發展性

未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若能提高以驗血方式進行基因檢測的準確率,來補足現行之傳統切片之限制,不僅能縮短基因檢測時間,也能讓更多癌症患者於最快時間內接受個人化治療。

精準醫療近幾年常聽到,但其實它並非新出現的概念,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醫療本就持續追求精準。」遠從南宋名醫楊士瀛在《仁齋直指》中記載的:「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到現在,人體已知的癌症已逾百種,楊志新院長強調,要為患者找出「量身訂做」的治療方式,勢必要更深入了解癌症細胞演化的來龍去脈。

基因檢測揪出變異 標靶藥物因「病」制宜

自2003年美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畫,精準醫療隨即邁進了一個新時代。將癌細胞與正常體細胞做基因比較,可發現即便是同種癌症,也有相當多種不同的基因突變,這些差異不僅影響癌細胞惡性度及癌症存活率,也與癌症治療選擇相關聯。

楊志新院長表示,傳統癌症治療包含手術切除、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雖有其效用存在,但治療轉移之化學治療比較像是「亂槍打鳥」,殺死癌症細胞的同時也影響其他正常細胞。而與基因檢測相輔相成的標靶藥物,透過阻斷或促進較下游的反應鍊,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也能減少副作用產生的機率。以肺腺癌為例,常見包含:EGFR、ALK、HER2、ROS1、KRAS…等約十種驅動基因突變,如基因檢測結果影響臨床上標靶藥物的選擇,施作檢測就變成醫療上的必須。讓所有有需求的癌症患者都能利用基因檢測,進而獲得妥善治療,是產、官、學三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持續精進檢測技術、改良缺陷 同時減少「未知」

然而,楊志新院長坦承,現代醫療對癌症的研究了解僅能算是初期,不了解的領域仍遠多於已知。首先,並非所有癌症基因變異都已被發現,目前僅有特定癌症如白血病、乳癌、肺癌及大腸癌等,有較全面的標靶藥物研究,即便成功找出變異之基因,也不代表和癌症之生長調控相關就有標靶藥物可使用;另外,如為癌症第四期或已出現轉移現象,就算有很好的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絕大部分患者還是會出現抗藥性等,距離「治癒」癌症還有很大一哩路要走,換句話說,也代表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在未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楊志新院長分享,未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若能提高以驗血方式進行基因檢測的準確率,來補足現行之傳統切片之限制,不僅能縮短基因檢測時間,也能讓更多癌症患者於最快時間內接受個人化治療。另外,健保給付不平衡的問題也仍待解決,除了常見癌症之外,楊志新院長期望未來健保也能提高罕見癌症的給付,「若空有標靶藥物卻無法普及基因檢測,並不能有效提升治療成效」。

產學合作 共同推動台灣精準醫療發展

為推動台灣精準醫療的發展,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已連續幾年主辦癌症精準醫療高峰論壇(Advanced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Forum,APCM),2022年亦邀集癌症醫學界頂尖醫師與生技醫療產業共襄盛舉、跨域合作,於論壇中聚焦台灣癌症精準醫療的未來規劃、策略執行及臨床實務應用,讓醫界與產界共同激盪腦力,期望於臨床上造福更多為病所苦的患者。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