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台南醫院神經科黃英哲主任表示,失智是大腦退化,造成認知功能變得比原來正常水準差,並且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而且症狀會逐漸惡化,年紀愈大愈容易失智,但失智症狀惡化並不一定來自失智症本身引起,也要釐清其他成因才能有效治療。

黃英哲說,台灣即將進入高齡社會,平均壽命也正漸漸延長,所以失智患者在未來將會愈來愈多。在目前醫療系統下,失智症的診斷以臨床病史及追蹤為主。再加上神經理學檢查、神經心理學檢查、實驗室數據及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MRI來輔助或排除一些其他原因。

黃英哲說,失智病史詢問特別注意以下情形: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黃英哲舉例,1名87歲陳先生4年前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3年內超過3次突發性昏厥及醒後短暫性失智變差,做過3次CT及一次MRI均未發現明顯異常,後來又發生突發性昏厥,及失智變差情形,這次CT顯示頭部硬腦膜下出血。

另一名78歲王女士5年前就診主訴記憶不佳,腦部斷層檢查顯示整體腦萎縮以及輕度失智,病人未接受追蹤及治療,曾轉介精神科診斷為躁鬱症,仍不接受規律藥物治療;今年初跌倒送急診,發現右額葉有大腫瘤。

黃英哲主任強調,以上案例是提醒家屬及醫師,即使失智症狀會逐漸惡化,但不一定來自失智症本身,仍需小心在意來追究其真正原因。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蔡清欽
http://61.222.185.194/?FID=12&CID=244700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