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降血壓藥物, 反能減輕腎臟負擔
短短四年,台灣洗腎人口即由六萬人,來到八萬人;2015年洗腎患者花了450億元醫療費用,居健保支出的榜首。「洗腎」令人聞之色變,為什麼台灣洗腎人口長年居高不下?
 
「至少有四成病人是被糖尿病害的,」國泰醫院腎臟科主任級醫師馮祥華說。此外,隨著人體老化,血管彈性退化,長者多少都有高血壓,如果不注意飲食,又偏好重鹹口味的食物,攝取過多的鈉,血壓就會升高。
 
腎臟病非絕症 可預防和治療
 
衛福部「2015年台灣腎病年報」顯示,2014年新發生的洗腎患者,約有四成四有糖尿病史,名列洗腎原因之首,尤其是糖尿病罹病十年以上者,約有1/3的病人會發生腎功能減退的現象。其他原因例如,腎絲球腎炎占20%,高血壓占15%,不當用藥及老化占12%,以及先天性多囊腎、腎結石及腫瘤等,也會造成腎病變。
 
今年初,國健署一份針對腎臟病人的調查,也發現四成六的糖尿病人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其中更有1/4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離洗腎的日子不遠。
 
腎臟是人體排泄和代謝廢物的重要器官,負責調節尿液、水分,和血液酸鹼值的平衡。腎臟也會藉由排除鹽分、水分與分泌荷爾蒙等,來控制血壓。
 
腎臟跟肝臟一樣都是沒有痛感神經的「沉默器官」,慢性腎臟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患者出現臉色蒼白、身體虛弱、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可能已進入腎臟病末期。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2008年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台灣地區罹患第一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為11.9%,人數高達200萬人。也就是說,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有慢性腎病,但只有3.5%的人知道自己罹病,高達96%的人不知道腎功能已逐漸耗弱。
 
但腎臟病不是絕症,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首要之務就是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
 
馮祥華分析,腎臟是小血管構成的器官,負責過濾、排出體內廢物,由於高血糖會產生糖化物,高血脂也會形成沉積物,久而久之,累積在血管壁上,就可能引發腎臟及血管病變。腎臟功能一旦無法正常運作,就只能靠洗腎來過濾血中的廢物,以支撐生命。
 
國內研究也發現,糖尿病人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正常數值的7%以下,腎病變發生風險可降低27%。血壓亦然,若能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風險可減少三成五。
 
謹記腎臟保健八守則
 
對於腎病與洗腎最大的迷思就是,有三高的病友常誤以為吃藥會傷腎,甚至會自行停掉降血糖、血壓藥。殊不知,血糖、血壓藥會保護腎臟,不吃才會造成腎功能惡化。
 
「腎臟科醫師不會亂開藥物,讓病人走上洗腎的悲劇,這是很大的誤解,」馮祥華解釋,降血壓藥物其實能降低尿蛋白,減輕腎臟負擔。
 
國健署也發現不少民眾有錯誤的藥物觀念。2015年他們針對兩萬多名成人進行「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發現有五成六受訪者認為三高藥物會傷腎;其中,有錯誤觀念的男性較女性多,只有兩成認為,按時吃藥可以護腎。
 
這項調查還發現,兩成受訪者不知道驗尿可以檢查腎病變。由於腎臟受損,常會有血液或蛋白質流失至尿液裡,因此,糖尿病人每年一定要檢查尿液微量白蛋白。
 
目前國健署也提供40歲以上成人三年一次的健康檢查,尿液檢查項目中,就包含蛋白尿,以及由血清肌酸酐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有助及早發現慢性腎臟病,及早治療。
 
馮祥華提醒大家,可觀察自己的尿液,如果有啤酒般的泡沬,久久不散,晚上起來如廁兩次,就應該求診檢查。

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的官方網站上,有腎臟保健的八項黃金守則,包括: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多喝水、不抽菸、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以及定期檢查腎功能,值得參考。

原文網址:健康遠見 http://health.gvm.com.tw/Boardcontent_31925.html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