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75歲翁術後拒輔助治療 胃腸道基質瘤半年復發
台南一名75歲賴伯伯因罹患胃腸道基質瘤(GIST)開刀,腫瘤切除後自認身體已無大礙和不適,拒絕聽從醫囑繼續輔以藥物控制,沒想到半年後腫瘤竟在相同位置復發,且和之前的一樣大。但身體狀況已不宜再動刀切除,唯有使用標靶藥物才能抑制腫瘤生長及惡化,賴伯伯接受治療後,腫瘤逐漸縮小,至今半年多狀況十分穩定。
 
胃腸道基質瘤是腸胃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台灣每100萬人口中,約有13.7名案例,且復發風險極高。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表示,常見症狀有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由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不容易查覺,通常發現時已到晚期,腫瘤多已相當大。
 
腫瘤的大小、發生位置,及是否有基因突變,決定其惡性程度與轉移比例,亦為評估治療方式的準則,同時針對患者自身狀況,再決定是否需要開刀,不適宜開刀者,可使用標靶藥物控制、縮小腫瘤。李楊成說明,臨床上化療和電療的效果不如預期,最理想治療方式仍以手術切除或標靶藥物為主。
 
胃腸道基質瘤具高復發風險,發生時間不定,主要與原生腫瘤大小及基因突變有密切關係,李楊成指出,術後5年平均復發率高達50%,因此術後通常會配合標靶藥物做為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率,目前健保給付一年,根據外國大型試驗顯示,若服用標靶藥物三年,可再大幅降低復發率,目前醫界正在進行研究,可望未來有好消息。
 
李楊成提醒,倘若復發,腫瘤惡性程度通常更高、生長速度更快,風險更高,服用標靶藥物進行術後輔助治療,能有效降低復發風險,98%患者在術後服藥一年未出現復發的情況,建議胃腸道基瘤患者配合醫囑,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如此才能穩定病況,若復發也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掌握最佳治療時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