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不是全部都切? 醫:看這點決定

越來越多民眾檢查發現有息肉,第一個念頭就是大腸息肉到底該不該切?醫師說,如果是腺狀息肉務必要切除,增生性息肉則沒有危險。

息肉很可能癌化! 增生性息肉能先放過

研究發現,大腸癌通常由息肉演變而成。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劉建國主任說,病理上主要將息肉分為幾種:腺狀息肉、絨毛腺狀息肉、絨毛息肉及增生性息肉。

多數50歲以上民眾都有增生性息肉,癌化風險非常低,甚至會自行脫落,所以多偏向不處理。當息肉長到一定程度大小時,表皮可能會脫落,造成微出血,這時候才能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出陽性反應。

是不是腫瘤 窄光鏡一照能知道

要更準確判定息肉是否為大腸癌,劉建國主任指出,「窄頻光波內視鏡」是目前新型用於大腸鏡的內視鏡檢查,使用窄頻光波照射,將腸壁內凹凸不平的情況,透過不同顏色呈現,讓醫師能鑑別癌化可能性及預測腫瘤侵犯程度。

發現惡性息肉? 現行治療這樣做 

若判定息肉為惡性,就需要切除。一般而言,做大腸鏡發現息肉,會一併處理。劉主任解釋,傳統方法會以環狀鐵線,套在息肉「脖子」(類似於蘑菇根部)上,束緊後以電燒去除。而另一種息肉,長在腸壁表面,沒有「脖子」,若是按傳統方式處理,容易造成腸子破損,所以會以EMR(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治療。

劉主任進一步解釋,術中需要處局部施打藥物,讓息肉隆起,製造「脖子」,再套上環狀鐵線,電燒切除。若是息肉大於2公分以上,就得施做ESD(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手術需要仔細標記切除點,再逐點電燒,民眾可以想像,腸壁就像一般常見的豬腸一樣,非常薄,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腸子破損,因此手術難度相當高。

息肉切除仍要追蹤 有狀況內視鏡檢查最準確

提醒民眾,息肉切除後仍需定期追蹤,若是懷疑腸胃道有問題,做完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仍不放心,建議可以胃鏡、大腸鏡、超音波等健康檢查,能得到最準確的篩檢結果。


傳統大腸息肉鐵線電燒示意圖。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