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支架置放有效 避免顱內缺血性中風再發生

「腦中風」是國人第三大死因。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表示,腦中風患者約80%屬於缺血性中風,其中因顱內動脈狹窄而導致中風的比例將近3成,是西方人的3倍,國人應特別留意。過去這類病患即使以抗血栓藥物控制,每年中風再發生率仍高達18%;對中風患者來說,等於面臨一顆不定時炸彈。為有效降低顱內動脈狹窄的中風危險,過去已有神經放射線科醫師開始利用心臟冠狀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雖然治療成功會有不錯療效,但這類手術本身也具有相當的風險;台北榮總的統計顯示,以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的顱內動脈狹窄,重大手術併發症為9.7%。2011年底,衛生署終於核准引進最新的顱內動脈專用支架治療技術,國外臨床經驗也證實,此一技術可將顱內動脈支架的重大手術風險大幅降低一半以上,約為4.5% (過去冠狀動脈支架約為9.5%),平均每年中風再發生率也可降至6.1%,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比藥物治療更佳,國內廣大中風患者預計可因此受惠。

衛生署於去年(2011)底核准引進的支架治療技術,則是專為顱內動脈血管狹窄所設計的支架系統。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秘書長張豐基醫師指出,此一技術經過7年國際臨床使用經驗,手術成功率高達95%,大幅降低缺血性中風的每年再發生率。不僅如此,顱內專用支架是採用鎳鈦合金材質製成的自張式支架,在術後會隨著人體體溫緩慢擴張至理想的範圍,不會像冠狀動脈支架因瞬間張力而增加血管傷害風險,也能避免冠狀動脈氣球支架可能阻塞病灶附近小血管的情形,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重大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因此從9.5%大幅降低到4.5%以下。

根據台北榮總的長期追蹤與觀察,成功使用支架治療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優於僅靠藥物控制的患者。張秘書長感慨地說,「藥物治療對缺血性中風患者來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有效果,有些人因血管狹窄的問題還是沒有改善。長期下來這些患者朋友往往反覆中風復發,自己與家人都備受煎熬,看在行醫者眼裡真的很心疼。」張秘書長也表示,因顱內動脈狹窄好發於黃種人,亞洲的醫師對於治療顱內狹窄病症較歐美國家更有經驗,台灣神經放射線科醫師,過去利用支架置放治療顱內狹窄血管的臨床經驗已累積約十年之久,以其所服務的台北榮總放射線部來說,手術成功率已逾九成,配合新型顱內專用支架進行治療,相信技術成功率更可向上提升。

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總結國內專科醫師的治療經驗,建議顱內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如果腦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服藥後仍有腦缺血症狀或曾輕微中風的話,可請神經放射線及神經內科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進行支架置放手術。顱內專用支架健保申請中,目前需自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