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是不可逆眼疾,必須接受治療,只是有些白內障患者期望用藥物治療,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藥物能證實可以有效治療白內障,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接受白內障手術。
 
67歲王爺爺與張爺爺同歲數,都有畏光、疊影情況,王爺爺個性拖拖拉拉,等到視力嚴重模糊才願意開刀,卻因為白內障過熟,增加手術困難度。張爺爺個性積極,前往眼科檢查發現是老年性白內障,動了手術後很快回復清晰視力,不用再配一副老花眼鏡,可以輕鬆閱讀書報。
 
白內障是年齡老化疾病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常見眼疾,已是眼科門診就診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有41.7%的老人自述患有白內障,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50歲以上60%的人有白內障,60歲以上增加到80%,70歲以上高達9成罹患白內障。
 
眼球裡面的水晶體,原本是透明具有彈性組織,具有調節光線聚焦視網膜的作用,再透過組織變厚、變薄的調節,讓我們在看遠、看近的物體時都能清晰成像,但是水晶體與頭髮、皮膚生理性質相同,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老化,出現混濁的變化,進而影響視力品質,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馬惠康醫師表示,白內障初期症狀徵兆不明顯,只會覺得視力有些力不從心,有時雙眼看東西還可以,換成單眼看時會發現其中的一眼模糊,或晚上開車時有畏光現象,如果混濁程度惡化,可能有疊影,視力模糊情況,甚至常有跌倒、摔跤的情事發生。
 
動手術回復清晰視力
白內障是不可逆眼疾,必須接受治療,只是有些白內障病人期望用藥物治療,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藥物能證實可以有效治療白內障,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接受白內障手術。馬惠康表示,若是初期、輕度症狀不明顯,不用立即開刀,透過閱讀光線亮度調整,追蹤觀察變化即可,但已妨礙到日常生活,像行走、開車、閱讀、工作,或是混濁程度嚴重,就需馬上開刀,一旦拖延治療,有些過度成熟、硬化的白內障會導致青光眼,提高白內障手術風險。
 
數十年來,隨著手術儀器的精密發展,白內障手術已經十分成熟、安全,而且精益求精。傳統手術是囊外摘除術,需有賴醫師精湛巧手在眼珠黑白交界處(輪部)作出約10厘米大切口,切開水晶體前囊,擠出混濁白內障硬核,吸掉所有囊內物質,但保留後囊置入硬式人工水晶體,恢復期長,復原慢,引起併發症機率相對提高。目前進步到使用超音波乳化術,醫師先作出約2.2~2.8厘米微切口,再超音波震盪方式將水晶體震碎,再吸除乾淨,一樣保留後囊,但置入的是摺疊軟式人工水晶體,由於切口小,不太需要縫線縫合,復原時間大幅縮短,併發症機率相對降低。
 
馬惠康分析,傳統囊外手術是醫師以手工製作前囊切口,如同手工畫圓,目前最新手術已發展至結合飛秒無刀雷射前置手術,全程採電腦化操作,是由電腦斷層掃描結合3D即時影像,透過電腦精準的計算,直接以雷射進行環形切割前囊,就像用圓規畫圓,形狀工整無暇,而且位置正中,可提升水晶體置放時的穩定度及置中性,對高階人工水晶體更形重要,大幅提升手術安全度及發揮水晶體最佳視覺品質。另外飛秒無刀雷射是先行使用雷射將白內障切成數塊,再用超音波乳化吸除乾淨,比起全程使用超音波乳化術的超音波能量減少很多,可以降低傷害眼睛組織,對於合併糖尿病、青光眼或角膜內皮細胞有病變的白內障手術及成熟型白內障特殊個案有很大的幫助。
 
從需求挑選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琳瑯滿目,首先要符合個人的屈光度數,馬惠康表示,多半的中老年人都有散光,建議病患若有超過一百度的角膜散光,就挑選有矯正散光的人工水晶體,有助視力提升,也不用再配戴矯正散光的眼鏡,另外有多重屈光需求及有個人近距離用眼習慣的病人,一定要讓醫師了解,例如有閱讀、看臉書、看股票指數、夜間開車、戶外運動等習慣,才能在充分討論下挑選出最符合自我視力,使用起來很滿意的人工水晶體,以同時兼顧遠距離與近距離的視力。
 
醫流角色:馬惠康醫師
現任: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
經歷: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科部部主任
長庚紀念醫院住院醫師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