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愛犬安樂死 引發「病態性哀慟」
飼主寵物親密關係加深 慎防「病態性哀慟」引發心理危機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2015年最新統計,全台家犬貓數量高達230萬隻,也就是平均每10個台灣民眾,就擁有一隻愛犬或愛貓。一般民眾會因寵物的可愛、具療癒效果而飼養、陪伴,但比較少關注寵物死亡對飼主可能引發的悲傷哀慟反應,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提醒,飼主與寵物的親密關係及依賴性愈來愈深,寵物扮演的角色已不亞於家人或伴侶關係,近來門診收治愈來愈多因寵物過世引發「病態性哀慟」(Pathological grief)的患者,若沒有妥善處理,甚至會造成飼主自殺或心理危機,值得社會大眾重視寵物死亡的課題。
 
親眼目睹愛犬安樂死過程 內心受創導致病態性哀慟
楊聰財醫師說,日前他收治一名年約35歲的男性患者,因飼養多年的柴犬出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之下決定將其安樂死,為了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男子還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事後男子常無故情緒低落、不自主哭泣,也不願意出門,總是待在家看著愛犬生前拍攝的照片。接著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談及安樂死話題便焦慮憤怒,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甚至有試圖自殺的意念,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整個人暴瘦十公斤、神情憔悴不堪,被家人帶來求診,經確診為「病態性哀慟」合併發生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寵物過世壓力指數如親密家族成員死亡 心理諮商合併藥物治療穩定情緒 
楊聰財醫師解釋,愛寵過世的變動事件對飼主所造成的壓力指數(Life change unit, LCU)高達63分甚至100分,等級如同親密家族成員或配偶死亡,因此會出現哀慟反應(Grief reaction)。哀慟反應是正常且必經之過程,會因個人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身心反應,一般常見的反應內容有:情感麻木、難過哭泣、沒有食慾、睡眠障礙、產生退縮行為和罪惡感等等。
 
一般哀慟反應只要在身邊親友傾聽陪伴、同理支持下,正向面對事實後,大多都能順利度過;但若合併患有PTSD的患者,通常會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阻礙了哀慟中哀悼過程的進行,無法適應失落後的新環境而使身心失調。所以治療上會採心理諮商方式,處理患者不當的自責情緒及罪惡感,導引其正面思考,同時搭配藥物改善焦慮、失眠症狀,幫助患者穩定心情,待創傷平復後再導入正常的哀慟反應,使其早日恢復原本的生活。
 
學習走出失落愛寵悲痛 哀慟反應若病態需儘早求助
雖然寵物的陪伴讓人們紓解壓力、帶來快樂,填補心靈上的空虛,與飼主的生活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遭逢等同摯愛家人的寵物過世,學習調適失落情緒也是現代飼主一大重要課題。楊聰財醫師提醒,適當的哀慟反應有助於生者重整與死者的關係,發展出新的角色和自我概念後,能順利從傷痛中走出面對新人生;相反地,如果表現出病態、不正常的哀慟反應,或症狀持續時間太久,都可能引發嚴重的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更難從喪寵之痛走出,應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