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陪伴走完最後一段路 永井康德的幸福公式
推動二十四小時在宅醫療服務
永井康德原為日本偏鄉診所的醫生,後來到松山市行醫,因當地高齡化情況嚴重,很多老人無法到醫院看病,因此自二○○○年創立蒲公英診所,推動在宅醫療,服務無法離家的病患就醫。有一天,永井康德曾服務過的偏鄉俵津村,面臨國保診所(註一)即將倒閉,村民擔心沒有醫生可看病,帶著橘子來到松山市拜訪永井康德,希望他能助俵津村民一臂之力,永井康德接下該診所,同樣提供二十四小時在宅醫療服務,讓居民安享晚年。 「二十四小時服務的精神,是我的目標。」永井康德篤定地說。他指出大部分人會選擇在醫院臨終,是因為對在宅醫療不夠放心,認為大醫院才有醫生陪伴在側就近照顧病患。雖然比起十五年前,整體社會對在宅醫療的接受度已大為提昇,但目前仍有高達八○%的人在醫院死去,僅有不到二○%在宅往生,所以他希望透過醫生輪班、提供全天候服務讓病患安心,期待提高在宅臨終普及率。 在宅醫療不是孤軍奮戰,需與醫師、護士、營養師、藥劑師、社工師等多方跨專業人才合作方能順利推動,每天早晨的全體會議成為溝通彼此工作進度的關鍵大事。此外,永井康德利用Kintone資訊平臺系統,讓醫護人員共享患者電子病歷,掌握病人最新狀況,整合照顧計劃統一方針,並確認團隊間的訊息共有,協助醫護人員減輕負擔,打造有品質的工作環境。
(圖片:蒲公英診所)
幸福的公式
永井康德永遠把病人擺在第一位,他相信醫生不應只是治療,而是該依個案的身心狀況、生活環境、社區狀況等整體提供個人化服務,這點與大醫院均一化的治療方式大相徑庭。他說明,大醫院往往採取「旁觀式治療」,遇到病人胸腔積水就抽水、需要血液就輸血。如有臨終病人就打點滴延長壽命,然而打點滴造成多餘水分,接著引起痰分泌又必須抽痰,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在醫院病逝。他提倡以「助人性支援」取代治療,強調不把醫療重點拘泥在治好病這件事,而是更宏觀地優先考慮病人的期待,讓冷漠的治病投藥縮到最小,幫助臨終者在面對人生最後一程活得更有尊嚴。「消除病人不安全感最重要,舒適地陪伴他走完生命終點」,成了永井康德對病人的終極關懷。 「不是剩下多少時間叫作幸福,而是剩下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滿意度才叫幸福。」帶著溫暖的表情,永井康德列出他的幸福公式。他進一步解釋,醫師的使命不只延長病人餘命,而是要讓他的餘命感到滿足。因此,永井康德團隊深入了解每個病人的需求,鼓勵他們不要後悔,去做想做的事,甚至成立「圓夢大隊」,協助病人實現夢想,他眼神堅定地說:「無論臨終病人想去看海,或是裝呼吸器的病友想去登山,我們都儘量支持他完成,我希望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


【文/林國瑛】
【照片提供/医療法人ゆうの森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601月號】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