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學新革命-內視鏡微創手術

二十世紀初期,腹腔內視鏡主要用於人體器官檢查及疾病的診斷作業。隨著發展演進,1970年代開始,兼具手術的功能性,當時又以婦產科醫師為主要使用族群,一般外科仍作為診斷工具。直到1980年代,出現使用外接影像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的首例,並成功完成手術後,內視鏡手術便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

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除了不斷革新、完善該術器具外,更將使用範圍進階拓展到治療腹腔內其它器官。從診斷疾病面來說,內視鏡手術能以最少傷害達成觀察人體內部器官的目的;從手術治療面來說,不僅能將手術傷口縮小,對於患者身體的破壞也能降至最低,相較傳統開腹手術,術後傷口疼痛程度也可大幅減輕,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綜合上述表現,足以顯見內視鏡微創手術,於外科演進史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革命角色。

一窺內視鏡手術執行 人工氣腹助微創施術

傳統開腹手術需要在腹壁上使用單一大切口才能進入腹腔,而微創概念則是利用內視鏡在腹腔內進行手術。醫師會在腹部劃出3-4個0.5至1.5公分的小切口,並且裝上導管,將二氧化碳導入腹腔內,使腹腔膨脹後提供醫師足夠的手術空間,這樣的過程又稱為:人工氣腹。緊接著,再將特製的器械及微型攝影鏡頭透過套管進入腹腔中,呈現患者體內畫面至顯示器上,讓醫師得以參照進行下一步的手術操作。

內視鏡微創手術的應用與限制

隨著醫學技術的演進,目前常見腹腔內手術幾乎都以內視鏡的方式來進行,從腹腔內臟器部分切除、上下消化道的手術到子宮病變治療,對於患者縮短住院時間,減輕術後疼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雖然是目前趨勢,但還是某些缺點及限制,譬如因為手術難度較高,施術醫師需要較長期的訓練,另外在進行人工氣腹時,導入的二氧化碳容易在術後殘留於橫膈下,進而刺激到腹膜神經,導致術後發生胸部或肩膀痠痛,不過這些不適的症狀會於48小時後逐漸恢復,總和來說,內視鏡手術優點還是勝過缺點。

內視鏡微創手術實際應用 糖尿病患者新契機

過去在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選擇上,除了靠口服藥物及施打胰島素外,並無其他有效方式能夠治癒糖尿病。現今據研究顯示,「減重手術」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狀,透過體重降低,改變腸胃道的荷爾蒙分泌。以往減重手術採取傳統開刀,傷口不僅大,也需要至少一週的復原期,但現代減重手術多半以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只需於患者身上開3-4個小洞,傷口小、復原期快,就能縮短住院天數,儘早回歸正常生活。

內視鏡微創手術的今日與未來

內視鏡微創手術發展至今,更進展出從肚臍開一個0.5公分的小洞進入腹腔的「單切口」手術,可將傷口隱藏於肚臍凹洞中,幾乎看不到傷口,更不影響美觀;此外,也有從自然腔道進入的無疤痕內視鏡手術,譬如口、鼻、肛門、陰道等等,均屬內視鏡手術歷史上重要里程碑。但相對而言,單孔的治療限制也較傳統內視鏡來得多。總而言之,施術器械的一再改良,施術者的技術突破,全都為了讓內視鏡微創手術更接近完美,在成功治療的基準點上,繼續往無副作用、美觀、快速復原等目標持續邁進。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