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定期篩檢是自保之道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第一位,每年新增超過一萬五千名病例,高醫附院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必須靠篩檢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萬一不幸罹患大腸癌,一定要勇敢積極治療,現在有了標靶藥物,從一線到四線標靶藥物台灣皆已經有引進藥物,即使是第四期的病人,也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成效。

大腸直腸癌有甚麼症狀?王照元指出,大腸直腸癌一般比較初期的症狀都不是非常明顯,病人可能只是輕微出血、有點腹脹、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狀通常都不是很典型;等到典型症狀出現,往往都是腫瘤比較大的時候,比如說排便變得困難、大便習慣改變、體重開始下降或是已經開始貧血,因此對於初期的病人,只能靠篩檢來早期發現。

當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有甚麼趨勢?王照元解釋,第一到第三期以根治性手術切除為原則,第四期則先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化療和標靶藥物;直腸癌病人的治療方針和大腸癌稍有不同,距離肛門口較近的中低位直腸癌,第一期一樣是開刀,第二和第三期病人則會建議先同步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之後再考慮手術,尤其近年來引進新式手術技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大幅減少手術中出血並提高肛門保留率,減少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機會。第四期和大腸癌一樣,先以化療和標靶治療為主。

隨著飲食西化,大腸直腸癌人口越來愈多,一旦罹患大腸直腸癌,在飲食上該如何因應?王照元分兩階段說明,第一是手術之後、當不需要放療放療或標靶治療的病人,就採取正常的均衡飲食,注意不要過度油膩油炸或大魚大肉,特別是高熱量食物不要過量;第二是手術之後要做其他治療的病人,攝取的蛋白質相對要高一點,因為治療時,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都會下降,如果蛋白質不夠是不行的,所以通常會建議病人採取高蛋白質低糖飲食,甚至使用藥物來預防或降低化療的副作用。

罹癌後要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取?王照元澄清,在治療階段,醫師通常會建議病人選擇動物性的蛋白質,在蛋白質的攝取上會比植物性蛋白質好,「這個階段可以多吃些牛肉、羊肉、豬肉,才有辦法因應化療造成的血球低下症,但是當治療告一段落,就可以回復一般的均衡飲食。」

大腸直腸癌發生年齡以六十歲為大宗,但這幾年明顯有年輕化趨勢,門診中不乏二、三十歲的病人,王照元看過年紀最小的病人只有十歲,「這位小病人非常勇敢,接受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也完成12次化學治療,目前固定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治療成果不錯,到現在超過一年半了,目前恢復良好。」每次回診時都還會主動跟媽媽說,要請王醫師喝飲料以聊表他的心意。

預防勝於治療,王照元呼籲民眾善用國健署推廣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一般健康人50-74歲每兩年可做一次,如果有臨床症狀或家族史則建議提早就醫,或是找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腸胃科醫師諮詢診斷,「假如得到癌症,一定要跟醫師配合,我們最擔心的病人是診斷完之後,不願意手術或治療。」王照元透露,每年全台灣有將近百分之十的大腸直腸癌病人都是因為不願意接受正統手術或化學治療而錯失痊癒機會,真的非常可惜,他鼓勵病人勇敢積極面對大腸癌,有治療,就有希望。

大腸癌各期治療方式(本報資料照片)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記者/李盛雯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