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幹細胞療法」優勢解析
以往,職業運動員因運動傷害需要手術治療,但術後,須面臨漫長的恢復期及後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若能及早施以間質幹細胞療法,以期能達到組織及早修復,並能避免術後衍生的諸多問題。美國匹茲堡醫院骨科醫師Dr. Jim Bradley,他認為間質幹細胞療法無疑是體壇最令人興奮的醫療新突破,在臨床上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一、何謂間質幹細胞?
當一個受精卵在輸卵管形成後,從一個受精卵分裂成十六個細胞,他們可以形成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然後這十六細胞再慢慢分化成內胚層、中胚層及外胚層細胞,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可以分化成脂肪、骨骼、軟骨、肌肉、韌帶甚至神經、血管、心臟以及腎臟等等。

二、為何職業運動員,較一般人更需要它?
台灣體壇揚名國際的選手甚多,如棒球界有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等人;桌球界有莊智淵;跆拳道界有陳怡安、黃志雄、陳詩欣、朱木炎;高爾夫球界有曾雅妮;網球界有盧彥勳、莊佳容、詹詠然、謝淑薇等好手,職業動員無論在訓練或比賽時,均須承擔受傷風險,一旦受傷,輕則治療、復健,重則手術開刀,更可能因不可逆的運動傷害,而葬送幾十年努力養成的實力,即使沒有受傷,也會因為不斷地訓練而累積隱形運動傷害而不自知。2011年,台灣棒球好手高國輝以中華隊員身分,參加美國大聯盟(MLB)明星表演賽時,因滑壘造成腳踝脫臼、小腿骨折,導致一整個球季無法上場比賽,甚至失去挑戰大聯盟的機會。前美國職業籃球(NBA)休士頓火箭隊中鋒姚明,因為膝傷,在2011年被迫宣布退休而結束職業球員生涯。相較於一般人,倘若手腕肌腱發炎,還能繼續上班工作,但就職業運動員來說,手腕肌腱失能,等於宣告無法上場比賽,也意味著其運動生涯必須被迫中止。以往,職業運動員因運動傷害需要手術治療,但術後,須面臨漫長的恢復期及後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若能及早施以間質幹細胞療法,以期能達到組織及早修復,並能避免術後衍生的諸多問題。美國匹茲堡醫院骨科醫師Dr. Jim Bradley專長以富血小板血漿以治療多名職業運動員的關節及韌帶損傷,他認為間質幹細胞療法無疑是體壇最令人興奮的醫療新突破,在臨床上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三、間質幹細胞療法,對運動員生涯有什麼幫助?
自2010年美國洛杉磯天使隊的投手柯隆(Bartolo Colon)因手臂、肩膀和背部一連串的肌腱與韌帶拉傷與扭傷而尋求間質幹細胞療法之後,越來越多職業運動球員也開始對間質幹細胞療法或再生因子趨之若鶩。許多歐美國家於2005年,積極投入間質幹細胞對運動醫學的臨床實驗,尤其是關節炎及韌帶肌腱損傷,並於2010年開始有產出較大規模族群及對照組的研究報告。2013年一篇隨機對照研究中發現,膝蓋骨關節炎患者在接受病灶內注射幹細胞之後,比單純注射玻尿酸的患者,能在短期內達到更好且更快速的療效。在臨床上,透過間質幹細胞療法,不僅可以加速發炎及受傷組織的修復,還能找出身體裡潛藏的損傷細胞進行修復,縮短復原時間,避免因反覆受傷造成永久的傷害。間質幹細胞還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對職業運動員來說,復健期縮短了,免疫力提升了,運動員的身體更健康,職業生涯也因此拉長。
 
「儲存現在,抓準未來」,在過去,儲存臍帶血的思維是家長擔心孩子未來生病沒藥可以醫治,而現在儲存間質幹細胞則是儲存一個「保障」。間質幹細胞療法其安全性也獲得許多臨床實驗的反覆驗證,在2010年一篇彙集了227位骨關節患者的研究中發現,患者接受關節內注射間質幹細胞治療後,在核磁共振影像追蹤一年期間,並無發現任何腫瘤產生。成人間質幹細胞可從自體組織取得,包括牙齦、骨髓或脂肪,免除異體幹細胞配對成功機率低及癌化的恐懼。與自體血液幹細胞搭配使用,更能達到安全又最佳的修復效果。在再生醫學的領域裡,尤其在運動傷害的議題上,間質幹細胞療法提供了更精準、更快速的治療對策,這是過去其他療法無法達到的全新境界。
 
幹細胞的臨床應用及適用症
 
醫師小檔案
陳德福醫師
現任:凱薾抗衰老醫學中心醫師
經歷:台北醫學大學|台大公共衛生碩士|臨床醫學博士候選人|台大醫院外科醫師|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連江縣立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肥胖醫學專門|美容外科專科|美容醫學專科醫師|超音波醫學會專科醫師
專長:神經外科|抗衰老醫學|肥胖醫學|美容醫學|幹細胞及生長因子應用研究|微整雷射|超音波影像醫學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