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接棒抗癌 腎細胞癌友見曙光

標靶藥物治療腎癌,讓病人既期待又有諸多疑問。

癌症希望基金會經常接獲許多諮詢電話,大部份病人一開始覺得,治療癌症不用化療,應該就沒有常見的噁心嘔吐及掉頭髮的副作用,因為標靶藥物聽起來既厲害又毒性不高,但在蒐尋資料做了功課,又或者進入療程之後,另一種壓力來了,標靶藥物會更有效嗎?

過去醫師治療晚期腎細胞癌能用的武器不多,由於化療的效果不明顯,干擾素(interferon-α)或第二介白素(interleukin-2)等免疫療法的療效比起現在的標靶藥物又差一大截,所以腎細胞癌第四期患者常面臨無法有效治療的困境,幸好在各種標靶藥物問世之後,腎細胞癌患者目前的存活率已顯著延長。

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昭淵即舉例提到,有病人開刀切除腎細胞癌後,追蹤又發現肺部長的結節是癌細胞轉移造成,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後來存活期超過5年。

治療第一、二、三期的腎細胞癌,開刀最重要,像是前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連勝文一樣的病人,開完刀之後就能正常過日子,可是第四期的病人,其癌細胞常常轉移到肺部,可是又無法開刀,因為切也切不乾淨,所幸目前已至少有5種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可使用。

黃昭淵說,這些標靶藥物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名為酪胺酸酶抑制劑(TKI)的多重標靶藥物,第二類是哺乳類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劑,分別有口服及注射劑用藥。

醫師會根據癌細胞的侵犯程度、是否快速轉移復發、病理分類是否為亮細胞癌以及病人肝腎功能和血色素等狀況,評估合用的標靶藥物。根據臨床試驗顯示,個別藥物都有其特出之處;但不可諱言的是,癌細胞也很狡滑,終究會產生抗藥性;幸好,二線用藥也陸續問世,讓病人多了許多抗癌的武器,只是,長期抗癌路上,副作用和藥費有時也是治療過程的絆腳石。

副作用最常發生在皮膚,從皮膚發癢、臉上身上紅疹爛痘、到手腳龜裂破皮,還有白頭髮變多、嘴巴破皮、高血壓、腹瀉、心臟缺血等,每個人的反應不同,通常會隨著治療的進展而漸漸適應,副作用症狀就會改善。也有人副作用很嚴重,但病人或家屬會認為「有副作用就等於有效用,所以要盡量忍耐副作用?」
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有時嚴重的副作用比癌症更快致命,例如手足症狀愈來愈嚴重,要趕快請醫師解決,也可以透過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協助解決,以免併發全身感染。

黃昭淵醫師指出,「第一線標靶用了A藥,看得到療效,副作用卻難以忍受,健保署會同意病人專案申請換藥,換藥一次還不行,有可能容許再次換藥」。當第一線藥物失效時,可以評估病人能否受承受第二線藥物。

但是當標靶藥物有一種以上可供選擇時,病人又不免問:為什麼用這種而不是那種?尤其每3個月回診檢查,就像一場又一場的求生考驗,提心吊膽,怕用到沒效的藥、怕病情一路惡化無藥可用、怕健保不再給付、萬一要自費要燒多少錢,當心理壓力過於沈重而無法負荷時,可以求助精神科醫師解開心結。

目前標靶藥物的個別療效有些許差異,黃昭淵說,整體而言,第一線標靶藥物的無病存活期中位數,大約是一年到一年半,用第二線標靶藥物,又可以增加半年左右,一種以上的標靶藥合併使用,並不能增加療效,反倒可能毒性更強。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